{DM_AfterTag}
生活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買...」這時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有被孩子纏著要買東西的經歷:你帶孩子出門,他們會突然對那些昂貴且不具性價比的東西感興趣,比如一款玩具賽車、一小塊蛋糕、沒吃過的進口水果.....

其中,大部分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孩子想要它,也可能只是圖個新鮮,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要求,父母常常進退兩難。

01

有位媽媽問過一個類似問題:

家境很一般的家庭,孩子想要吃某品牌的冰淇淋,一小盒要幾十塊,該不該給他買?

面對這個問題,最常見的回答是父母直接拉著孩子走掉,並告訴他:“太貴了,吃不起。”
曾經在超市裡聽到一對母子爭論,孩子想要買某款零食,媽媽不肯買,小孩急了:“我同學都吃過!就我沒吃過。”
“他們家什麽條件,你家什麽條件!你心裡沒點數嗎!”
孩子聽完,默默就把零食放回原處。

父母是真正的買不起嗎?

並不是,他們只是覺得不值得、沒必要。

在反覆強調之後,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再提類似的要求了。

當他再次和父母同時出現同一個櫥窗前,不用多說,他就會拉著大人的手離開,父母會欣慰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其實是孩子壓根不敢開口索取。

很多家長對孩子說:“我沒錢”、“太貴了”、“家裡沒條件”時,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勤儉節約,害怕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然而,跟孩子強調“買不起”這件事的時候,潛台詞卻是:你配不上。

孩子最直觀的感受是:家裡很窮,我配不上這麽貴的東西,慢慢地,自卑感就出來了。

長大後,看到那些昂貴的商品,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逃避和自我否定,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欲望隱藏起來。

哭窮,限制的不是孩子品嘗冰淇淋的自由,而是他的思維和行動的邊界。

02

第二種常見回應也值得反思。

一些父母看著孩子渴望的眼神感到心疼,他們咬牙給孩子買了,但是買完總是會說一些類似抱怨的話。

比如:
你這套衣服抵得上我一個週的開銷了!
我們賺點錢多不容易啊!
你要好好學習!不然對不起家裡.....

我記得在一檔辯論節目裡,選手席瑞講了一個童年往事:
小時候他的家境一般,有次和姥姥一起逛超市,他對著展架的罐頭看了很久。

姥姥發現了,用七塊九買下了那個罐頭,在回去的路上嘆氣說道:
“這頓罐頭的錢,可以抵我們吃一頓飯了。”

姥姥這句話毫無惡意,但卻讓他吃到了這輩子最苦的罐頭。

我相信這位老人家的本意是沒想讓外孫感受到內疚和自責。
但這種看似無心的抱怨,實際上就是在無形中強調自己的“付出”,暗示孩子的要求給家裡帶來的負擔,除了給孩子帶來愧疚和痛苦,沒有其他意義。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但很多家長是見不得孩子太開心的,當滿足孩子的需求之後,生怕孩子太高興而忘了本,於是過早地讓孩子背上沈重的家庭負擔。

結果錢也花了,大人在抱怨,孩子在自責,何必呢?

抱怨是一種毒藥,它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剝奪了孩子擁有後的滿足和快樂。

03

那麽,到底應該怎麽正確看待孩子的欲望呢?

孩子有購物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成年人看到喜歡的衣服、鞋子、首飾,也會克制不住自己,這種心理十分常見,它應該被人理解。
當我們在回答孩子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基本原則——不要打擊孩子的熱情和希望。

物質追求並不可恥,每個孩子有權利追求更好的生活。

只是有時候迫於現實環境,孩子暫時不能擁有現階段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這種困境是暫時的,未來只要通過努力,想要的東西幾乎都能擁有,你值得世間所有的美好。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在書中也討論過這個問題:
“滿足還是不滿足孩子的欲望,取決於父母的能力和意願。”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

家裡有條件的,除了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貪得無厭或者揮霍浪費,大大方方滿足孩子無傷大雅。

一盒草莓、一根冰淇淋、一輛玩具車,壓垮不了家庭,又能帶給孩子需求被重視的幸福,何樂而不為?

有的父母擔心這樣會寵壞孩子,其實是誤解了溺愛的本質。

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不是溺愛,而是在這個家庭裡只有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才會產生溺愛的土壤。

給孩子好的生活的同時,又從小教育他去分享、關心身邊的人,孩子被寵壞的幾率是很小的。

如果家庭沒有條件,或者大人真的不想給孩子買,我們也不用“打腫臉充胖子”去滿足孩子,更不用過分哭窮,不妨直接告訴他們:
“媽媽理解你,我也很想幫你買,可是這個東西超我們家這個月預算了,所以我們只能等下次了,好嗎?”

孩子耍賴也別慌,不要打罵他,在一旁陪著他發洩情緒,等他冷靜下來,再給他安慰。

或者當孩子有想要的東西,提前和孩子商量,讓他存零花錢買。

存錢的過程,一來,孩子慢慢懂得錢的來之不易;二來,也是給孩子時間緩衝,思考是不是真的想要。

總之,我們完全可以坦誠地面對孩子這個問題,少一些抱怨,多一分堅定,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