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魚販自己都不吃的「6種魚」,重金屬和甲醛都超標,勸你也別吃了!

在食品養生人士的口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句話:「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魚肉」。
的確如此,魚肉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是最適合人體吸收利用的。
同時,魚肉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脂代謝的調節也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魚肉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族,維生素A,對人們的視力、大腦以及身體各個器官的機能都有一定的益處。

但是吃魚,也是很有講究的。
有些魚,吃了可能不僅不會對健康有益,反而可能傷身。我們一起來看看!

魚販子自己都不吃的6種魚,你還在吃嗎?
一、魚肉變紅的魚
魚肉蛋白中含有一種叫做組氨酸的胺基酸
如果魚肉宰殺之後,保存不得到,魚肉中就會出現大量細菌繁殖的情況,大量滋生的細菌會將魚肉中的蛋白質分解

組氨酸就會被分解為組胺,而此時魚肉也會呈現紅色,並且魚肉會散發出不新鮮的味道。
組胺是一種有毒物質,人食用後不利於健康。因此,大家如果看到已經變紅的魚肉,說明魚肉已經變質,不要再食用了。

二、剛殺的魚
無論是野生的魚,還是人工飼養的魚,其體內可能多多少少都會含有一定的重金屬等不利於人體健的物質。

如果是活殺現吃的魚,其體內的毒性物質往往還沒有完全排出
因此不建議魚殺宰殺完,就立刻烹飪食用。
並且,魚死亡後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大致可以分為僵硬、自溶、腐敗三個階段過程。
魚剛被宰殺後,會進入僵硬階段。

這個階段的魚,其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還沒有分解產生胺基酸,這時候將魚烹飪,吃起來的魚肉的肉質比較僵硬,也不夠鮮美,其中的營養價值也不容易為人體所吸收。
而當宰殺過的魚,魚體達到高度僵硬後,魚肉會開始軟化,進入自溶的階段。

這時候再對魚進行烹飪,魚肉會比較鮮嫩美味。
因此,建議鮮魚在宰殺後,夏季可以等1~2小時後再烹飪,冬季最好等3~4小時,再進行烹飪。

三、體積大的魚、遠洋魚
很多人認為,吃魚就要吃大魚,小魚吃起來哪有意思。
但其實,越大的魚,它所處的食物鏈等級越高,體內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含量也越高。
科學家們發現,體積越大的魚,尤其是一些遠洋魚,如金槍魚、帶魚等,它們處於食物鏈的上方,食物鏈下層的生物體中的汞等重金屬含量越高,積累在食物鏈上層的魚體內也就越多。

人再吃大魚,就會導致較多的重金屬攝入,汞等重金屬對造成人大腦的損傷,影響記憶力,還會使人產生煩躁之感。

因此,我們在挑選食用魚時,不建議魚越大越好,也不建議多吃大型肉食魚類。建議挑中等個頭的,只吃小魚小蝦的,食物鏈層次較低的魚種。

四、生魚
魚肉中可能會含有一些寄生蟲或是細菌等物質,尤其是淡水魚。
如果魚肉沒有被煮熟就吃,很有可能會使人食入寄生蟲,對肝臟健康是很不利的,很容易導致體內寄生蟲感染。

有些人認為,在食用生魚片的時候,再搭配一些芥末、醬油、醋等食物,會有助於殺死生魚中的寄生蟲,其實這是不靠譜的。

即使將生魚片放在酒精中,都很難將生魚中的寄生蟲殺死。
同時,科學家們還發現,在魚的體內含有一種叫做二惡辛類的有害物質,這種物質,尤其在墨魚以及淡水魚中的鯉中含量最多。

只有在魚煮熟後,才可以被除掉。因此,建議大家不要吃生魚或是半生不熟的魚,尤其是墨魚和鯉魚。

五、有毒的魚
全世界水域中,大約有3萬多種魚類,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
但是約有600多種魚類,因其體內含有一部分毒素,人類食用後,很可能會導致中毒。

有的魚是魚肉有毒,有的魚是魚血有毒,例如鰻魚。
有些魚的魚肝有毒。有的魚是魚膽有毒。
但是有些有毒的魚,因其肉質鮮美,很多人還是會冒險食用,這是不可取的。
常見的有毒魚類有:河豚、鰻魚、石頭魚、黃貂魚、獅子魚等。

六、烤焦的魚
魚被烤焦後,魚肉中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色氨酸會形成Y一氨甲基衍生物,這種物質是對人體有害的。人食用後,可能會導致體內的基因變異,影響健康。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