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愛「發脾氣的孩子」更健康,孩子小時候常發脾氣,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之前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報導:

一位小弟一如既往地玩手機,
孩子的爸看孩子一整天只泡在遊戲裡面,
便大聲怒罵了孩子一番。

但孩子仍沒有放下手機,
爸爸氣不過孩子的聽不話,
就把孩子手上的手機,給搶了過來,
再對著孩子的小屁股踹了兩大腳!

一氣之下,就把手機丟了出去,
情緒失控的孩子,也氣噗噗的跟著手機往下跳。

爸爸看了孩子的舉動嚇了一大跳,
慌張的跑到樓下看自己的兒子,
但孩子早已經奄奄一息,永遠留下遺憾。

這樣的悲劇或許並不多見

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
孩子會發脾氣是無可避免的,
家長面對孩子的怒火,
一般家長的都是發更大的脾氣,
想盡辦法止住孩子的怒火,希望孩子可以停下來。

用更大的聲音去蓋過孩子的吼叫,最終彼此陷入憤怒失控的境地。

很多家長會苦惱「明明孩子前一秒還是小天使,怎麼一下子就成了小惡魔?」

為什麼一點點小事,就能夠點燃他們的怒火?

樂媽的朋友找樂媽聊天,兩人聊得投機,
一時忽略了在一旁擺弄積木的樂樂。

他們聊的火熱,直至孩子接連喊了三聲媽媽,媽媽都沒有聽見。

樂樂開始變得暴躁起來,抓起積木丟向了媽媽。
媽媽這才轉向樂樂「自己玩哈,我跟你阿姨聊會天。」
樂樂依然煩躁,又拿了一塊積木丟向媽媽,隨後趴在地上打滾。

媽媽覺得自己在朋友面前很丟臉,
「不跟你說了嗎?自己玩會,就是不聽。」
站起身來,拉起樂樂推進了臥室,帶上了門,只聽見孩子重重的砸門聲......

孩子左說右說都不聽,又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可轉念一想,樂樂又有什麼錯呢?
孩子只是想跟媽媽展示自己的成果,
不料卻受到這樣的待遇,未免有些太不通情達理。

心理諮詢師范葳老師曾說:
「很多時候,孩子的憤怒,也是在向我們釋放一個信號,
我們需要讀懂孩子憤怒背後的潛在表達。

是否我們的做法沒有顧慮到他們的感受,
讓他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他發脾氣,是否只是為了引起我們的關注?
否是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他便要用發脾氣的方式來發洩自己?

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更何況,孩子發脾氣,有時並非都是壞事。

發脾氣的孩子更健康,小時候常發脾氣,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有句流行的話叫:「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的確有一定道理。

淚水裡包含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
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從身體裡釋放壓力,
有研究表明,眼淚還可以降血壓,促進心理狀態的平衡。

有時候孩子們發脾氣,是因為沒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沮喪。

比如學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摔又不停地想站起來,
最後哭了,哭不是因為疼,而是因為生氣。

比如我常看小優搭積木,有一塊積木怎麼都搭不住,
她會大叫一聲,一腳把積木都踢翻。
脾氣爆發之後,她並沒有放棄不玩,而是理清思路重新開始。

發脾氣的孩子獨立意識強

優優幼稚園後,有段時間,
要求自己要穿長褲,夏天很熱,我很不理解。

開始我嘗試給她講道理,但是幾個回合下來,
小優發怒了,我也怒了,她表達著自己強烈的訴求:必須穿!
眼看著要遲到了,只能順了孩子的心,讓她穿上了長褲,送她去幼稚園。

我給幼稚園老師發信息,讓她問問女兒為什麼要穿長褲。

不多時,老師給我發來優優的說法,
「因為我不想午睡的時候,讓別人看到了我的小內褲。

我內心狂喜,原來是性別意識在作祟啊,這是好事不是嗎?

面對脾氣大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這個時候,
最忌諱的就是,孩子憤怒,我們比孩子更加憤怒。

面對孩子的衝動行為
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區分事情的對與錯,
而是幫助孩子面對情緒,接納他們表達情緒的權利。

當孩子特別激動時,過去抱抱他,他哭的那麼可憐,
難道自己不心疼嗎?心平氣和地撫慰,幫孩子從被憤怒控制的情緒中脫離出來。

(2)鼓勵孩子表達內心想法

小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的,
他暴躁的情緒背後,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孩子不悅,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
有的孩子會說「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
有的孩子會說「沒有人陪我玩,我很不開心......」

如果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
那恭喜你,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要知道,比憤怒更加可怕的是,孩子慢慢成為了不會表達憤怒的人!

(3)父母要自我檢驗。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
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
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
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情緒問題更多。

你的孩子脾氣不好嗎?試著理解自己的孩子,並試試看這些方法吧~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