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社會

古語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難道頭髮真的在祖先心目中比生命還珍貴嗎!

古語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可見,頭髮在我國古代人民心目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分量。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頭髮在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有趣的講究?

結髮,一種婚儀。

據《禮記》載:古時候的女子,到了婚嫁的年齡,則「及笄(jī)」,就是說已經15歲,可以插簪子了;若已許配,則使用一條彩色帶子束毛髮,以示自己有了對象,待大喜之日新郎從他頭上剪下彩帶,算是完婚。

割發,一種懲罰。

東漢末年,丞相曹操在一次率兵征戰的途中,自己的馬匹踩踏了農民的麥苗而違反行軍紀律,於是用劍斷髮作為處罰,後世多仿效,因而有了「割發代首」之典故。

削髮,一種標誌。

千百年來,出家的和尚和尼姑都削去頭髮,留光禿之頂,表示超脫凡塵,拋棄七情六慾,遁入空門皈依神佛。明末滿清入關後,強迫漢人削額上前發,改為滿族髮式,關內漢人因此發動過反削髮的鬥爭,使無數人為此喪命。

剪髮,一種象徵。

古代不少戀人或夫婦在分別之際,女方剪下一束頭髮送給男方,讓她「見發如見人,相思盼團圓」,以此象徵自己堅貞不渝的愛心。清末,剪髮成了革命行動,乃反滿之象徵。

 

理髮,一種修妝。

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喜歡修理頭髮,後來隨著歷史變遷,理髮,則成為一種行業的技藝。相傳清代一位書畫家,初到京城時,曾為一家理髮店撰寫一副對聯:「相逢儘是彈冠客,此去應無搔首人。」更有一語道出理髮之益的聯話:「進來烏頭宰相,出去白面書生。」

發綰(wǎn),一種藝品。

頭髮與藝術結緣,溯源可追至唐宋時代,唐代佛教信女用自己的細發繡成佛像,頂禮膜拜。宋高宗紹興年間,就曾有髮絲刺繡《東方朔像》,為人欣賞。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katy小編在有錢人這麼想分享的歷史文化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有錢人這麼想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人生格言,美夢成真並分享這篇「古語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難道頭髮真的在祖先心目中比生命還珍貴嗎!」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Reference:kknews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