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煎服中藥需謹慎,小則誤病,大則誤命!!!

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禁閉室。大家好,我是葡萄小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要討論的煎服中藥需謹慎,小則誤病,大則誤命!吧!

 

正確掌握中藥的煎服方法,是提高藥效以達到治療要求的重要環節。因醫生的辯證處方是根據複雜的病機,經過周密、細緻的思考而體現在個體病例身上的經驗積累過程。所以,必須重視中藥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項,否則會直接影響中藥治療疾病的效果。

(source:toutiao)

(一)應注意煎藥的時間和方法:

(1)要看清處方中對有些中藥煎法的特殊要求,如薄荷、艾葉、藿香等,因是見熱易揮發性藥物,要求煎煮時間要短,一般要求後下。如牡蠣、山甲、龜板、磁石、龍龜等,煎煮時間宜長,要求是先煎;又如生大黃是洩熱毒、破積滯、行淤血的主要藥物,久煎後其瀉下藥效不但減低,反而出現了健胃、收斂和止瀉的作用。

(2)應注意煎藥的次數:一付中藥,一般要求煎三次為宜。有資料表明,每煎藥一次,藥物的有效成分提取率為45%左右。中藥三次煎好後,其有效部分提取了90%以上。除此之外,在通常情況下,第一次煎取的中藥濾液是花、草、葉類的有效成分,第二次煎取的濾液為根莖藤之類的有效成分,第三次煎取的有效成分是果實、礦物、骨類等的有效成分。所以,最好是將三次煎液混合後再按要求分兩次服用,則有效成分會均衡,所起的治療效果會更好。

(3)應避免將藥物煎幹、煎焦或出現碳化,更不宜重新加水再煎。

(source:toutiao)

(二)要重視煎藥時的引藥

臨床上使用的引藥繁多,但大都是根據病情需要而用的,現考證,有不少中藥處方註明使用的引藥是有科學道理的,它除了能幫助藥物發揮最大的效能,中和藥效的峻猛剛烈升提和補充藥效的不足或減輕毒副作用外,它還可以引藥歸經。如十全大補湯和人蔘參榮湯中加生薑三片、大棗五枚為引,就既能引血藥入氣分生血,又可行血活血;又如慢性骨炎性疾患者,多因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故淤聚為患,如所用之湯藥,多以香散藥為引,既能引藥效入病所,又可引邪毒出病所。

(三)不能擅自更改或加減藥物名稱

在臨床上有不少患者受一些中藥知識的影響,在配藥時,隨意將藥物名稱更改,認為是無關大局或是認為增強藥效,而不知醫生的遣方立意不只是考慮了中藥的效能,更重要的是聯絡了病機。如生地黃不能改為熟地黃,因生地黃性為甘、苦、寒,主清熱、生津、潤燥、涼血、止血;熟地黃性為苦、微溫,主滋陰補腎、補血調經、補虛平喘。但也有配藥師隨意更改者,如將生薑配成乾薑認為生薑就是乾薑,作用與功能也相同,其實不然,生薑是老薑所生之子姜,乾薑則是老薑製成的,故乾薑得秋氣多,功兼收斂,溫陽明之陰;生薑得夏氣多,功主橫散,宣陽明之陰,主發洩,能由胃通肺以散邪。如常用其功用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source:toutiao)

(四)不能擅自更改藥物用量

在臨床上同一個湯藥處方,只是在量上的區別,其治病的性質就有較大區別,如:麻黃湯中的麻黃,在量上加倍,杏仁減量,加石膏、生薑就成大青龍湯。麻黃湯中去桂枝,用量相等加少許生薑,又成為三拗湯,所以遣方立藥治療疾病,傳統醫學非常講究用量,有時僅因量上的區別,君臣佐使的關係就發生變化,治病亦不相同。

(五)注意服藥的方法

服用湯藥的講究,亦能直接關係到療效,如慢性骨感染性疾病,尤其上骨結核病,傳統醫學認為多發於體質虛弱之人,又屬陰寒入骨之病,《內經》一書中指出,人身的陽氣,白天趨集體表,月落之時,陽氣漸弱。在一天之內,早晨4-6點鐘為天之陰,並且時陽中之陰,黃昏漸盛,為陰中之陰,陽氣主盡。所以,本專科治療範圍內的疾病,一般多主張順應人體與一天的陰陽變化服藥,要求晨在6點左右,晚在6點左右空腹熱服湯藥。現代研究也證實藥效與人體陰陽,臟腑節律,一天陰陽變化,一月的月圓月缺,一年的四季變化都有重要關係。有不少學者將其作為時間醫學來進行研究。

(source:toutiao)

(六)注意煎藥使用的容器

最好用瓦罐或砂鍋,避免引起化學變化,對治療效果有影響。

(七)注意處方中對藥物對炮製要求

這裡指的是以病人自備的藥物進行炮製,其中大部分時普通的食物,炮製的目的是:①改變藥物效能;②緩和或提高藥物療效;③便於煎取有效成分;④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減輕刺激性作用,保證用藥安全。如黃芪有“生用治瘡瘍癰疽,蜜炒虛損”。如大黃生用取其苦寒之性,酒制緩其寒性及瀉下的功能,增強通經活絡、去腐生新的作用。大黃炒碳,其寒涼之性,有止血作用;醋制大黃,在活血化瘀上最優。

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活得愉快的;同樣,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看完之後,大家心裡是不是有些想法呢?歡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留在下分享文章喔!那麼我們下次見!我是葡萄小編!請追蹤健康良心事業 - 只分享好文喔!

Reference:健康生活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