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警告!原來這些事就是癌症患者和家屬,最容易走進這些行為誤區!

除了飲食,在其他方面,癌症患者和家屬也時常會鑽進一些誤區,首當其衝的,就是以下幾種:
01 患者就該臥床靜養?
(source:toutiao))
我們的傳統思維認為:“傷筋動骨還得一百天呢,更何況是癌症!”
不僅是家屬這樣想,就連癌症患者本人也常常容易自暴自棄,在病床上一躺到底。
然而,一味地臥床休養實則弊端頗多。
2010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推薦,腫瘤患者每週至少5次30-6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的運動最佳。根據患者的體力狀態及腫瘤分期情況,每週至少一次30分鐘以上的中等運動已經是最低要求了。
這是因為,適時的運動能夠幫助腫瘤患者控制體重、改善代謝狀況、提高免疫功能、鍛鍊肌肉防止肌肉萎縮等。
比起虛弱的身體,一個相對健康的體魄能夠幫助患者抵抗治療的毒副作用、減少復發和轉移、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延長生存時間。
此外,外出運動,還能增加患者的社會聯絡,極大程度地緩解患者心理的不安。
02 拒絕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
因為會“成癮”?
(source:toutiao))
有多數患者都認為長期使用阿片類藥物會產生精神依賴性,就算疼痛難忍,也拒絕使用此類鎮痛藥物。
其實,在臨床上,不少癌痛患者都需要長期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甚至增加劑量,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但是因此產生的阿片類藥耐受性或軀體依賴性,並不意味著病人已產生精神依賴性。
阿片類藥物的精神依賴性的產生是和劑型、給藥時間和給藥途徑有關的。
雖然靜脈注射使血藥濃度突然增高,容易出現欣快感及毒性反應,易致成癮。但臨床實踐證明,長期使用阿片類藥為癌症患者進行鎮痛治療,尤其是採取口服或透皮方式給藥,癌症患者出現精神依賴性(即成癮)的危險性很小。
特別是,在慢性疼痛治療中,醫生還經常會採用控釋、緩釋劑型的方法,按時給藥。這種規範化的給藥方法,避免了過高峰值的血藥濃度出現,可以在保證理想鎮痛效果的同時,顯著降低發生成癮的風險。
如果不聽從醫生安排及時用藥,非要等到疼痛劇烈時才使用鎮痛藥,或拒絕使用鎮痛藥,患者將會遭受更多疼痛折磨,甚至出現難治性疼痛。
03 對病人隱瞞病情是為他好?
(source:toutiao))
“癌症患者大多數是被嚇死的,而不是病死的!”
受困於這種思維,家屬往往低估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善意的謊言”就成了司空見慣的事。
患者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不見得。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選擇正確的告知方式,大多數患者雖然前期會表現得驚恐、絕望,但一段時間後將會逐漸變得冷靜。在強烈的求生本能的驅動下,他們會迫切瞭解自己的病情,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然而現實是,大多數人都在以愛的名義,矇住病人的雙眼,再將其置於一個拙劣的話劇中演繹到最後。
遺憾的是,主角們往往對自己的病情無比敏感,這種“善意的謊言”很多時候不僅徒勞,而且平添猜疑。
更重要的是,選擇隱瞞病人病情,在沒有病人蔘與配合的情況下,想要順利完成治療和康復是不現實的。
03年廣州的一位建築公司的老闆,他的家人對他隱瞞了他患肺癌的事實,並告知他患的是“肺結核”。於是,他堅決拒絕作相關治療,草草處理後又一頭扎進生意中去了。結果不到一年癌病灶全面轉移復發。他得知真相後,痛惜地說:“早知道得癌症,我會竭盡全力去治療……。”臨終前,他也依然對兩個欺瞞他的哥哥耿耿於懷。
而在美國,醫生一般都很坦率地把壞訊息告訴病人本人。
他們讓病人清楚地瞭解自己的病情、診斷、預後、治療的可能手段、各種治療手段的優缺點、藥物的副作用等,並向他們傳遞一個重要資訊:
“ 你雖然得了很糟糕的病,但你並不孤單。我們有很多診療的經驗,很多像你一樣的病人都有好的治療結果。我們會盡全力幫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無論你有什麼問題,你都可以問我們。”
考慮到中國的情況,醫生和家屬們則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等具體情況,來擬定對策。或許有時隱瞞病情的方式會有效得多,但大多數時候,還是以委婉的方式告訴他們真相為妙。
• end •
最後請分享給大家,說說看你的想法吧!讓我們再會!我是CA小編。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