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對同一個三維物體的不同渲染。A與B渲染的光線不同,但看起來相似。C看起來並不光滑,與B完全不同,但是實際上B與C比起A與B更加相似。來源:YANG ET AL,《Current Biology》,2015。
左邊與中間的蝸牛對你來說非常相似,但是實際上,從它們像素密度的角度來說,二者完全不同。嬰兒很容易就能將它們區別開。我們成年人卻認為中間與右邊的蝸牛非常不同,即使它們的物理區別比起中間和左邊的蝸牛更小。去年12月的《Current Biology》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日本中央大學的Jiale Yang所領導的心理學家小組發現,三四個月的嬰兒所看到的事實卻完全相反。
科學家們調查研究了年齡在3到8月之間的42個嬰兒是如何觀察這些由真實三維物體渲染而成的圖片的。因為嬰兒們無法描述它們所看見的物體,團隊測量了這些嬰兒盯著每個目標的時間長短。過去的研究曾表明,嬰兒們盯著新物體看的時間比熟悉物體的時間更長。這意味著科學家可以根據嬰兒盯著一個物體所看的時間,判斷嬰兒是否認為這個物體比起上一個更加熟悉或者更加陌生。
如果嬰兒觀察第二張圖像比第一張圖像所花的時間更短,那意味著她認為她之前見過了這張圖像(她厭煩了它,因此不想再看那麼久)。但是如果這個嬰兒在兩者上花費了同樣的時間,那意味著她發現這兩張圖像都很好玩。
這個數據揭示了,在發育出知覺恆常性之前,3-4月大的嬰兒們在識別圖像的區別上有著「驚人的能力」,這些光線中的細微區別對於成年人來說難以觀察。它們在5個月左右會失去這種能力。當嬰兒們長到7到8月,他們就會發育出一種能力,可以區分物體表面的特徵(如光滑和粗糙),這種能力會維持到成年,因此他們最終會認為粗糙的表面和光滑的表面非常不同(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即使它們大部分的物理特徵都沒有變化。
區分物體的表面並不是唯一一個隨著我們長大而讓我們放棄事實接受錯覺的事情。在生命中的第一年,嬰兒們會失去一系列區分的能力:包括識別不同猴臉的能力(這在成年人中非常罕見),以及區分除家人之外的人說話聲音的能力。
我們失去嬰兒時期擁有的信息敏感度,拉開了我們與物質世界無法彌合的空隙。與此同時,它幫助我們調和對身邊環境的感知,讓我們有效並成功使用它……即使它讓我們永遠失去了大部分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