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入盆是什麼感覺? 這6大症狀提示胎兒已入盆!

入盆是指在妊娠晚期,胎兒在羊水和胎膜的包圍中,以頭朝下、臀朝上、全身蜷縮的姿勢,使其頭部通過母體的骨盆入口進入骨盆腔,從而其身體的位置得到鞏固。

一般來說,入盆後胎位就不會再變化,為順利分娩打了個好基礎。

由於胎頭已經入盆,孕婦接下來可能會有尿頻、便秘、宮頸口脹等情況出現,這都是正常的,由於子宮增大下降,壓迫到了腸子和膀胱,胎頭入盆有時會衝撞到宮頸口,所以會有尿頻、便秘和宮頸脹等狀況出現,只要沒有破水、見紅、宮縮頻繁等臨產現象就不用擔心。保持愉快的心情、適量走動、讓自己身體處於最佳狀態是最重要的。

隨著懷孕周數的增加,到懷孕晚期孕婦往往感覺到腹部發緊或偶有腹痛,這是正常現象,是將胎頭向下趕的力量,胎頭逐漸下降。

第一次生育,胎頭入盆的時間一般在36周左右,占初產婦的80%-90%,但仍有10%-20%要等到臨產後才進入骨盆。

經產婦往往都要到臨產前後才進入骨盆。

如果醫生已經判定無頭盆不稱,不用過分在意胎頭是否按時入盆,一部分初產婦胎頭入盆的時間也可能是在宮縮發動之後。

在宮縮發動之前胎方位(LOA or ROA)有所變化臨床上並無太大意義。

適當加大運動量(主要是散步),同時用一個孕婦腹帶固定腹部和胎兒,這樣可以幫助胎兒儘快入盆。

1、入盆沒什麼特殊的感覺,可能會發現肚子靠下了。
2、小腹有下墜的感覺,還有一種絲絲的疼。
3、下體脹痛,明顯覺得寶寶往下走。
4、胎兒入盆的感覺就像有東西從你身體裡突然一下掉下來了。
5、胎頭入盆後宮底會下降。

入盆症狀一、腹部形狀改變

入盆,代表孩子胎位向下移動。

孕婦會發現自己的肚子形狀就會發生改變,你的腹部看起來往下墜了一些,就像從一個西瓜變成一個柚子一樣。

而這個是幾乎每個胎寶寶,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是會發生的,也間接破解了「上懷男,下懷女」的民間說法了。

入盆症狀二、小腹有下墜的感覺,陰部有疼痛感

胎兒位置向下移動後,會壓迫女性的陰部和骶骨,媽媽自然會感受到一股下墜的力量和陰部輕微的壓痛了。
所以在胎兒入盆後,女性應該要注意休息,避免提重物。
以免腹部下墜力量過大導致胎膜早破。

入盆症狀三、不規律的宮縮更為頻繁

由於胎兒下墜刺激陰部和其他生殖器官,導致假宮縮出現也是經常發生的,孕媽媽們不必過於緊張。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胎兒入盆後發生規律宮縮的話,要就醫分娩了。

入盆症狀四、尿頻

儲存尿液的膀胱位於小腹內,子宮前壁,當胎兒入盆,子宮不斷變大壓迫膀胱後,導致膀胱儲存尿液的功能減弱,從而導致女性出現尿頻的情況,當然這種尿頻不伴有尿痛和尿血。

如果媽媽除了尿頻外,還感覺到尿痛甚至尿血的話,就要警惕為尿道感染了。

入盆症狀五、呼吸輕鬆、胃口變好

由於胎兒入盆,胎位下降,減輕了對膈肌、肺部、心臟、胃部的壓迫。
這些位置相對較上的器官,功能就會逐步恢復,所以你會覺得呼吸輕鬆了,吃得也多了。

入盆症狀六、胎頭入盆後宮高會下降

到了懷孕9個月,子宮底處於懷孕最高點,中央部位在劍突下二橫指左右。

而妊娠到了第10個月末,寶寶頭部下降到骨盆後,子宮底就會恢復到妊娠8個月末時的高度,然而子宮底卻比那時要寬的的多。

如果胎兒遲遲不入盆,准媽咪可以通過以下7個小運動來促進胎兒入盆。

當然,所有的運動都應該根據孕媽咪自身的體力來安排,切忌操之過急。

1、散步:散步是眾多媽咪最愛的一項運動,它可以幫助胎兒下降入盆,鬆弛骨盆韌帶,為分娩做預備。
散步時媽媽最好邊走動,邊按摩,每天兩次,每次30分鐘左右。
散步最好選擇環境清幽的地方,四周不要有污染物。

2、劃腿運動:准媽咪可以在室內站好,手扶椅背,右腿固定,左腿劃圈,做畢還原,換腿繼續做,早晚各做5-6次。

3、小馬步:准媽咪手扶桌沿,雙腳平穩站立,慢慢彎曲膝蓋,骨盆下移,兩腿膝蓋自然分開直到完全曲屈。
接著,慢慢站起,用腳力往上蹬,直到雙腿及骨盆皆豎立為止,重複數次。

4、腰部運動:准媽咪手扶椅背,緩緩吸氣,同時手臂用力,腳尖踮起,腰部挺直,使下腹部緊靠椅背,然後慢慢呼氣,手臂放鬆,腳還原,早晚各做5-6次。

5、骨盆運動:准媽咪雙手雙膝著地,吸氣弓背,吐氣,同時抬頭,上半身儘量往上抬,反覆10次。

6、爬樓梯:爬樓梯能鍛鍊大腿和臀部肌肉群,並幫助胎兒入盆,使第一產程儘快到來。
平時媽媽可爬爬樓梯,午後可找個小山走走。覺得累的話要及時休息,下樓梯時注意安全。

7、陰部肌肉運動:准媽咪可以仰臥在床上,慢慢收縮陰部肌肉,同時往上收臀部,數到5後慢慢地落下,反覆10次。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