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別為了維持關係,委屈自己!人因壓抑情緒產生「3大可悲現象」,你有嗎?

情緒對我們非常的重要,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

「要學會控制脾氣,不然你會教不到朋友」

「要和大家一樣,不要成為異類,容易被排擠」

從幼稚園開始我們就在學習,
學習怎麼在人群裡生存,
漸漸地長大,陪著身邊周圍的人笑,
卻忘了自己的內心感受,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想過?

「自己好像都不是自己一樣...」
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的眼光所苦,
導致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去附和別人,
為了不讓自己成為『與眾不同』,
我們卻忘記了學會做自己。

因為,很多情緒在我們的文化中,
是不被歡迎,甚至是不被允許存在的。

在華人文化裡頭,主要有三大文化緊箍咒影響著我們:
「以和為貴」、「集體主義」、以「恥感」訓練孩子。
而我認為這三個文化緊箍咒,也大大地建構了我們面對情緒的基本態度。

一、以和為貴 (一)「做自己」好難

曾經有個案對我說::「我朋友要找我吃飯,可是那天我有點累,想早點回去休息,可是如果我不去,他們是不是會覺得我很難搞、很孤僻、很難相處。還有上一次,我朋友要借我的筆記抄,可是我覺得他上課都不專心,我憑什麼要借他筆記」。

可是借他筆記,我也沒有什麼損失。

但我就是不想借,但不借,我又覺得自己人好像很不好,幹嘛這麼小氣。

我說:
「你好像很怕自己變得很『不合群』,也會很怕別人怎麼看你,甚至不喜歡你。」

過了幾秒鐘,我再補充:「雖然心裡面也有一部分,你也覺得這麼做,是沒有錯的。但就是會有一種很不自在的感覺……」

個案說:「對!我知道我這麼做沒問題,但就是很難……」

為什麼我們腦袋上知道,拒絕別人是沒問題的、
做自己是好的,但我們就是「做不到」?

(二)人際和諧──情緒表達抑制
為了「以和為貴」,我們必須抑制自己真正的感覺與表現,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情緒表達抑制」。

情緒表達抑制指的是:
「當情緒被喚醒時,我們有意識地抑制自己的情緒表達行為」,舉例來說,當有一個人對你做出冒犯的事情時,你是要直接告訴對方你的不舒服,還是要忍著自己的不舒服,然後笑笑地回應他說:「沒關係。」

如果你的反應是後者,那麼,你就在使用「情緒表達抑制」,把被喚醒的情緒壓抑下去。「情緒表達抑制」並不是一個有效的策略,甚至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建設、社會適應帶來負面影響。

白話來說,就是壓抑情緒對你的心理健康並不好。
然而,「文化」扮演了關鍵影響因素。

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情緒表達抑制發揮比較負面的作用,可能會與消極情緒、社會焦慮、憂鬱症有關,甚至對心理彈性、社會適應、記憶等產生消極影響。

然而在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使用「情緒表達抑制」,有時在人際關係、情緒體驗與心理及社會上的適應有較好的表現,並非完全是個不好的調節策略。

台灣因為壓抑情緒 衍伸的特殊現象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身邊的許多人,是不是常常開心的時候不能太開心,難過的時候不能太難過,生氣的時候不能太生氣,普遍處於一種有點「壓抑」的狀態?

1.習慣委屈
「委屈」是在華人文化中,很特別的一種情緒。在英文中,並沒有能夠精準表達「委屈」的詞彙。「委屈」,不只是被誤會、被不公平地對待,更有一種「想說的話不能說」、「想表達的情緒沒辦法自在地表達」,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委屈之感,常常是因為自己明明覺得不公平,但礙於尊師重道,礙於表達情緒會被討厭,所以硬是把情緒吞忍下來。但更無奈的,其實不是「委屈」,而是習慣委屈的「習慣」這兩個字。

很多人遇到習慣委屈的人,總會說:「你就說出來啊,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過得不好。」

很多時候,「習慣委屈」自己的人,
很多時候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委屈」的。

這類型的人,大多忘了原來一個人也可以活得抬頭挺胸,不用勉強自己去配合別人。

2.台灣阿信 當「好人」
就會被喜歡的幻想,從「委屈」這個概念衍生出來,在華人文化底下,也有著「阿信」原型。
《阿信》一開始是一九八三年在日本播放的晨間連續劇,阿信的特色是,不斷地付出、壓抑自己、委屈犧牲、忍耐,成就身邊所有的人,但除了自己。這背後有幾個意象,包含「刻苦耐勞」的象徵,很「偉大」且「堅韌」的女性。

但她的偉大是建立在個人的悲慘與犧牲之上。
從小當個好孩子,長大當個好情人,結婚當個好先生、好太太──就能夠得到自己所要的、就能被喜歡的期待與幻想,是普遍存在大部分的台灣人心中的集體潛意識。​

3.老二哲學 另外,再來談談「老二哲學」。
我印象很深刻,在我的小學階段,因為我很幸運(而不是比較有能力),我有比較多的資源,可以在下課之後,姐姐會在家裡幫我複習功課,所以我在學校上課聽一次,回家又再聽家教上一次課,很容易拿到班上的第一名。

但有一次,我卻考了第二名。

爸爸告訴我:
「沒關係,不要總是拿第一名,拿個第二名比較好。」

當時我很困惑,哪有第一名不當,要當第二名的道理。
但後來我發現,那其實是根深柢固在我們的文化裡頭的「老二哲學」。
我們的文化中,真的太害怕「出頭」,被看見。

我想大家對於「恐懼失敗」應該不陌生,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就會逃避責任,或是變得完美主義。
但在心理學裡,還有一種現象,叫做「恐懼成功」。

為什麼要恐懼成功呢?

聽起來很諷刺,但在我們的文化中,常常是恐懼成功的。成功,理當是大家所嚮往的。

但是成功,代表我們可能會遭人嫉妒;
代表我們可能會被期待與要求得更多;

代表如果我哪一天「摔下來」,不再那麼優秀,讓人失望了,那該怎麼辦;
代表,我是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存在;
代表,我會太驕傲、太耀眼,讓別人不舒服……

而這種「不能過得太快樂、太幸福」的緊箍咒,是台灣這個集體文化下大家共有的,在「女性」身上尤其是如此。

東方女性普遍有一種「不能夠過得太幸福、太快樂」的自我束縛存在。以上就是華人文化緊箍咒的「以和為貴」之下壓抑的結果。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