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人生應該做的是「減法」,其實你不需要那麼多朋友!

前陣子,
張韶涵上了個叫《吐槽大會》的談話節目,
她半開玩笑地說著她朋友其實很少。

聽到這,
在我們既定的印象中,
通常都會認為(朋友少=人緣差=孤僻)。

但張韶涵用短短一句話化解了這個刻板印象,
她說:「我不需要替我修路的朋友,因為我自己有翅膀。」

在生活之中,很多人並不這樣想,
總是把朋友少當成非常丟臉的事情;
有人說自己認識多少人,
也有人在比較臉書好友,
沾沾自喜、一臉自豪的樣子。

但是所謂的朋友,
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熱絡的社交後, 只交織出了無盡的寂寞

你的通訊錄裡,有多少好友?

曾經看過一部短片,
拍攝者向幾個人提出了這問題。

有人說幾百個,有人說幾千個,總之都不少。
於是主持人讓他們開始刪除,
先是刪除那些半年沒有聯繫的朋友,
然後再刪掉工作關係,應酬關係的朋友…
大家一個接一個地刪,
原本有上百上千好友的通訊錄,
最終幾乎都只剩下兩三個好友,
有人甚至一個都沒有。
不過短短的幾分鐘,
便暴露出了現代人交際的一個現狀:
表面的繁華下,其實隱藏的是巨大的空虛。

現代社會,我們每天都能認識到
各種各樣的「新朋友」,
聚會裡,工作上,旅途中,
慢慢地,我們通訊錄中的好友越來越多,
表面上,我們的生活好像越來越熱鬧,
但一旦出現一個契機,
我們就會發現,這熱鬧背後,
其實是無盡的寂寥。

維持看似熱鬧的人際關係,
究竟意義何在?

以為是獲得,其實是失去

大部分人在潛意識裡,
都習慣把每一個人當作潛在的人脈資源。

於是便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們的臉書好友裡,
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點讚之交,
有些人只見過一面,
還有很多人甚至從沒見過面。
但是我們仍然會瀏覽他們的生活圈,
並在下面點讚評論,
好像這樣便完成了一次交際,
我們的關係又更近了一點,
如此他們便會在我們的人脈圈裡。

這種做法,實在是太小看了人脈這個詞。
很喜歡《奇葩說》辯手楊奇函的一段話: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學生,
上午圍觀了成龍的新片發佈會現場,
下午旁聽了馬斯金的制度經濟學,
晚上買票參加了李澤楷的慈善晚宴,
這些能說明什麼呢?
你向成龍要簽名成龍保安依舊會攔住你,
馬斯金不會給你寫推薦信,
李澤楷也不會跟你合夥做生意。」

你看當我們自身與他人能力差距太大時,
所有的人脈,
其實都只是無效社交。

投資無用的社交, 不如投資自己的腦袋

當我們把時間放在擴展無用人脈時,
我們失去的,是提升自我的時間。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是出了名地不喜歡社交。
成名前,他曾在一家出版社做過一段時間的編輯,
那段時間,在工作上無法找到樂趣的他,
工作之餘,把大部分的精力分給了自己。
他很少關注辦公室的八卦,
也很少和同事出去聚餐社交,
而是選擇了看書,充實自己。

後來,他成為著名小說家,
談及這段經歷,他仍然說:
「如果可以,
希望把時間放在自己身上。」

未經審視的人際關係,
不是我們擁有他們,
而是他們佔有我們。

給你的人生做減法

有人說:
成長是做加法,
成熟是做減法。

年輕的時候,
我們總以為擁有的越多就越幸福,
於是什麼都想要,可是越長大越發現,
其實精簡的人生,反而更加清爽,
少了很多的壓力和束縛,
走起路來,才更加輕鬆。

很多人可能在我們的生命裡
出現一下子,便再無登場機會了。
那麼,何不為自己的人際關係做做減法。
丟掉那些浪費我們時間的無效社交,
刪掉那些「佔據我們生活的假好友」,
把時間放在真正需要用心的事情上去。

人生短暫,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事

很喜歡一句話:
聰明的人,
往往對大多數人保持友好,
只選擇和志趣相投的人深交。

試著退出那些從來沒人發言的聊天群;
刪掉那些不知何時添加的陌生人;
別跟成天只知道酸言抱怨的人打混;
你慢慢會發現,
所謂的複雜人生漸漸變得清爽許多,
屬於你的時間也開始變多了。

生命不過短短幾十年而已,
時間的珍貴你我都懂,
是不是應該留給那些重要的人事物呢?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