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兩性

為何寶寶玩“躲貓貓”時,只會藏住小腦袋?別覺得無聊喔,這遊戲對孩子並不簡單~

大家小時候,是否玩過躲貓貓這個遊戲呢?
你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哇~你找到我了!

雖然躲貓貓是個很簡單的小遊戲,但我也發現
孩子玩起躲貓貓,也是有技術高低之分呢。

從小寶寶期,只會把臉蓋上打開,然後是藏頭忘記身體
讓大人啼笑皆非,到最後藏的超級好,誰都找不到。

很多很多的大人不瞭解,覺得這個遊戲其實很無聊,
但孩子們卻非常喜歡。為什麼呢?

躲貓貓對孩子來說具有魔幻般的能力
我的小女兒,就對這個遊戲執著到入魔的地步

只要一吃飽飯,碗盤都還沒收拾,
我就能聽到耳邊響起"躲貓貓"三個字

"媽媽,我們晚點玩躲貓貓"
"媽媽,寫完作業能玩躲貓貓嗎?"
"媽媽?媽媽?躲貓貓!"

基本上只要沒事,那怕再累我都會陪孩子玩一會兒
畢竟孩子開始上學之後,也很難有時間好好陪孩子玩了。

那麼,又為什麼孩子們都對這個簡單的小遊戲樂此不疲呢?
這就必須說到心理學囉~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1)在遊戲中孩子會體驗情緒的變化
當寶寶尋找“藏身之地”時,他們既興奮又緊張。越小的孩子,就越享受這一過程。
他們不在乎自己藏得好不好,而是在乎這個過程中跟媽媽的互動,還有自己的體驗。

2)躲貓貓也是孩子對環境的探索
在他躲的過程中,他可以慢慢的區分哪些物體
可以遮擋住他。哪些地區“危險”,容易被抓。

在尋找的過程中,他會通過腳步聲,
和周圍物體的變化,來判斷媽媽藏在了哪裡。

3)躲貓貓可以看到媽媽不同的反應
在媽媽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媽媽會出現疑惑、巡視、壞笑、著急、
等等平時見不到的表情,如果遇到會“演戲”的家長,孩子會更加開心。

因為在遊戲中孩子可以跟媽媽有行為上,和情緒上的雙重互動。
為什麼孩子躲貓貓時,經常“暴露”自己? 在大人眼中,
躲貓貓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別人找不到,但孩子們貌似不太在乎。

所以孩子玩躲貓貓,畫風基本上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大人為了配合,還要裝作看不到的樣子,也不忍心拆穿他們。

在孩子的意識裡,只要我看不到媽媽,媽媽就肯定看不到我。
有時候看到媽媽找不到了他還會小聲提醒媽媽“我在這裡”。

這種情況大多在孩子2~6歲的時期,這他們處於一個“自我中心”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就是——無法完全的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這一點可以用皮亞傑的“三山實驗”來證明

三山實驗,是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
實驗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

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
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拋去各種理論,孩子同時也是希望媽媽可以找到自己的。
而且通常還沒等媽媽找多久,他們就會自己出來,並且“嚇唬”一下媽媽。

躲貓貓雖然好玩,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又安全?
✔ 保證孩子所能觸及到的地方無危險物
這些危險物包括刀具、掉落的高處物品、容易傾倒的家具、
以及沒有安全防護的門窗、容易卡住的縫隙等等。
也不要讓孩子躲到密閉的空間內。

✔ 要偷看孩子的行踪,保證在自己的安全視線內
不要太“實惠”,真的把眼睛蒙住,保證孩子安全最重要。
不要在家外人流密集、或是太廣闊的空間玩,
一旦發生情況,就不在自己掌控範圍內了。

✔ 學會演戲
不要直接拆穿孩子“幼稚的行為”,也不小嘲笑他藏得太容易找。
學會“演戲”,讓孩子充分的體驗遊戲中的樂趣。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