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政治

自己穿鞋、自己吃飯,3歲前該養成的22種自理能力

兒童時期是孩子建立獨立和學習自理的關鍵時期。

通常,孩子到3、4歲時,
已經萌發出自信和獨立的特點,
很多事情都想要自己做。

這時候父母親應該注意及時鼓勵孩子鍛煉基本生活自理的能力。

你可以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做一些在他們能力範圍內的小事情,
當孩子成功時給予適當的鼓勵。

「自己吃餅乾」、「自己吃飯」、
「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自己丟尿布」
等,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自發性的展現照顧自己的能力,
加上好奇、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
更令他覺得完成這些動作很好玩!

其實,若父母能適時給予引導和協助,
陪孩子反覆練習、養成好習慣,不僅從中建立孩子的信心,
也讓他樂於面對更多挑戰、培養更好的能力。

自理能力最直接影響是孩子的自信與主動性,
如果孩子無法動手完成自己的事,
例如:吃飯、穿衣服、穿鞋子等,
長久下來可能造成主動性不佳、缺乏責任感。
不過,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指出:
「當孩子的自理能力出現問題,
通常不只是單方面的能力缺乏,亦可能是發展遲緩。」

張旭鎧治療師舉例說明,
曾遇到2歲半孩子還不會使用湯匙吃飯,
他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
2歲孩子已發展出用湯匙吃飯的能力,
而這孩子2歲半還未具備這能力,是為發展遲緩。」

在經過評估後,發現孩子的大肌肉穩定度缺乏、
小肌肉的靈活度不足、協調性不佳,
所以使用湯匙舀起食物時食物容易掉落;
加上不易在舀起食物的短短時間內將湯匙放進嘴裡,
種種因素讓孩子難以吃到食物。

由於家長希望單就生活能力來訓練,
張旭鎧治療師表示:「在訓練孩子吃飯時,
直接在孩子的手肘放了一個300公克的沙袋,
藉此增加大肌肉的穩定度,
手變得較穩、手腕運用也較靈活,
同時讓孩子拿較重的湯匙來運作大肌肉,
以順利用湯匙舀起食物。」

接下來,訓練孩子將湯匙放進嘴巴,
張治療師說明:「我們在孩子的面前放置一面鏡子,
讓孩子邊注視鏡子裡的湯匙、邊練習將湯匙放入嘴巴,
而不是讓他自己感覺嘴巴的位置。」

雖然看似成功解決吃飯問題,
實際上只是暫時緩解孩子在家吃飯狀況,
張治療師仍是建議家長幫孩子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
否則每次出門得準備沙袋、鏡子、以及專屬湯匙,
不僅帶來許多麻煩,還可能引來異樣的眼光。

另一個案例則是3歲女孩還不會扣鈕扣。

雖然她會自己穿衣服,
但她始終學不會自己扣好衣服的鈕扣。

父母覺得很奇怪,家裡也有準備一些蒙特梭利的教具,
必須練習穿線、扣扣子等動作,
而女孩都做得不錯,
為什麼她卻無法幫身上的衣服扣好扣子?

經過評估發現,
女孩確實不會扣好穿在身上的衣服的鈕扣。

張治療師說明:
「通常會讓孩子在2歲半時開始練習扣鈕扣,
不過家長讓女孩從2歲開始練習,
而且是練習扣玩偶身上、或家人身上的鈕扣,
然而當位置改變,換成扣她自己身上衣服的鈕扣時,
女孩的精細動作即無法完成。」

雖然反覆訓練孩子這項能力,
可是媽媽見孩子總是扣不好,
有時會急得發脾氣,也讓孩子覺得被責備,
造成親子的關係緊繃。

於是張旭鎧治療師建議家長:
「給孩子時間練習。」

若有計劃出門,可提早1小時讓孩子練習穿衣服、
慢慢扣好扣子。

此時媽媽可以做點家事,
甚至離開現場讓孩子自己嘗試。

當孩子扣好一顆鈕扣,記得鼓勵他:
「哇!你好棒,扣好一個了。」
針對孩子的好表現進行稱讚,
孩子不僅會越做越好,還會越做越快。

生活自理,多種能力的綜合展現

整體而言,自理能力並非單一能力,
而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展現,
包括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社交互動技巧等。

張旭鎧治療師指出:
「自理能力弱,不代表學習注意力無法集中,
因牽涉到學習是否需要運用自理能力。」

再者,自理能力主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無法斷定與專注力是否相關。

孩子自己來,爸媽才輕鬆

生活自理看似簡單,
卻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與責任養成,
當孩子能夠「自己來」,
同時也提高獨立性與主動性,
不會等著爸媽來幫他完成他該做的事,
亦避免養出「媽寶」,
而且父母在育兒時也會比較輕鬆,
不用總是幫孩子收尾。
為了建立孩子的獨立性與責任感,
就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著手吧!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