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懂時間管理的人,都知道的6大觀念

【時間管理最重要的6個觀念】
如果你對時間管理的定義是錯的,那時間一定永遠不夠用
很多人對時間管理的定義,如何利用零碎的時間、不浪費每分每秒。 先說,這完全是錯誤觀念。
它有2種前提假設:
一是對人的不信任,二是生產力和時間成正比,不存在知識經濟的效益。
第一個觀念:正確定義時間效益的方法,應該是用「生產力」
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這本書裡有談到生產力,他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花了自己一整年的時間親身做紀錄。他嘗試各種時間管理的方法,例如一天超時工作16小時、或一天只工作5小時,以及各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最後他得到的結論是,人的生產力無非是下面這三個要素:
生產力 = 時間 × 精力 × 專注力
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之中也提到,人人都有時間,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大量的生產力,箇中原因並不是你有多少時間,而是你「專注的時間」有多少。
第二個觀念:事情做到95分贏家全拿,80分則是和0分差不多
知識經濟時代有一個附帶觀念是,任何事情若只有做到80分,那跟60分或0分其實差不多。
現今這個社會,資訊發達,選擇多樣,通常是只會選擇最好的那一個,其他會被全然的忽略。
與其同時做10件事情都只有60分的效果,不如專心做一件事達到100分
知識工作者聽起來很抽象,但下面我們舉個常見的例子:
一般工程師寫的程式碼,可能需要10小時,而且寫出來的字元多,還一堆Bug;而優秀工程師可能只要少少1~2小時,寫出來的字元少而且沒有Bug。
即使你有能力,但如何達到這種高效狀態也是個問題。
第三個觀念:你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
一本老書《吃掉那只青蛙》中看到,突然所有事情都通了。
過去之所以非常忙碌卻又沒太多產值,正是因為”誤認為”自己每件事都能做好做滿。
可是認真來說,你根本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到好,一定是抓大放小,但在這同時,不只很多真正重要的大事,被默默地放掉;還在抓大放小之下只做了80分,那這樣就跟0分其實沒差多少了。
在《一週工作4小時》這本書中有一句很棒:
「把不重要的事做得很好,不會讓事情變重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做好,也不會讓事情變重要。」
第四個觀念:你不是時間不夠,而是順序不對
在排除掉專注力、精力等因素之後,最重要的事情變成「哪件事情該先做」?
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看到一個很好的答案,用3原則收斂一下問題:
原則一、擁有一個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的上擁有它
原則二、如果你需要花費大量精神才能擁有一些事情,只說明你還不夠資格擁有它
原則三、想讓自己擁有更多,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長」
換句話說,無論何時最優先的事情都是「自己的成長」
第五個觀念:你的時間值多少錢?
當自己不知道該做些甚麼時,如果你能讓自己的時間更值錢,就是個正確的方向。
因為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永遠比金錢更有價值,這觀念需要解釋一下,否則很多人會很困惑:
比方說,花2000元請人打掃家裏對許多人來講,看起來是一種高消費?
但真正懂得自己時間價值的人會這樣計算:
1. 自己省下4小時的時間,若你每小時產值是500元,那價值就是2000元
2. 借用專業,打掃的成效比自己做還高
3. 省下專注力、精力,讓自己不必被分心
4. 減少未來因為打掃而造成的夫妻不和吵架的浪費
以上這4點加總起來,經濟價值絕對高於原本的2000元,實在相當的划算。
第六個觀念:你的時間是在做事,還是在思考?
《一週工作4小時》書中提到一句話,讓我想了很久:
「忙碌只是偷懶的一種形式 – 懶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動。」
許多人90%的時間都是理所當然的去做事,幾乎沒在思考,職場上很多人不敢思考,因為那會讓別人覺得你很閒,事實上,會覺得你很閒的那些人通常才是真正沒在思考的一群。
你的團隊是一個會思考的團隊,還是一個只會執行的團隊?
這取決於上司如何對待下屬,如果發現下屬很少在思考,很大的原因是「缺乏授權」。
一旦沒有授權,人就沒有任何動機去動腦子。
充分授權給你的下屬,他們通常會自動變聰明兩倍,增加自己「專注的時間」
每天早上起床應該都把自己的專注時間,最大幅度的用在自己的成長上。
因此,你必須要抉擇、要放棄,排除各種事情對於專注力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