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你可以不圓滑,但必須懂世故!」
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
似乎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凸顯你的不合群。
當某一件事情觸犯了你所堅守的原則底線或是道德認知時,
你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並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
但他卻能雲淡風輕一笑而過,或敷衍附和,或笑而不語。
最後的結果是你灰頭土臉,他卻左右逢源。
這些就是所謂
深喑圓滑之道的「高情商」人士。
而這類人似乎總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與肯定,
且在許多人的認知里,圓滑更是早已成了人際交往裡的萬金油。
其實人生在世,我們總是在深情一部分人的同時,
又會傷害一部分人,這是很自然、也不可避免的結果。
如果太過於刻意在博弈的雙方之間維持一種平衡,
講究所謂的圓滑,難免就成了一種陽奉陰違。
在愚鈍的人面前表演,或許可以左右逢源,盡享利好。
可落在聰明人眼裡,其實就成了一種多餘的狡黠。
平時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客套寒暄自然甚歡,
可若真到了關鍵時刻,博弈的雙方立馬都會敬而遠之。
曾經有一位同事,
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見人說人話,遇鬼搭鬼腔,
平時總給人一種混得很開的假象。
可一遇到進行一些重要決策,
或者項目分組的時候,大家卻總是有意無意地排斥他。
後來我與一位關係非常要好的同事談起,
他一語道破其中原因:因為大家都有所提防。
確實如此,一個人如果立場模糊,
原則性也不強,旁人對他自然就有些敬而遠之。
在進行一些團隊合作時,大家都必須同心同德,
誰都不願意團隊里有讓人捉摸不透的存在。
而如果是進行一些競爭性或者保密性極強的重要項目,
那麼對此類人有所提防更是在所難免。
我一直沒有答案,直到後來,
和曾經的一位大學老師出去吃飯。
他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讀博的時候,
導師給他和另一個同學各分配了幾個研究生,
做兩種不同假設的項目對比。
最後兩組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可當以後再次進行項目分組報名的時候,
師弟師妹們都希望分配到另一位師兄那裡,
這讓老師在內心覺得很受傷,也很疑惑。
後來經一位師弟明言暗示,老師這才恍然大悟。
項目中總會有許多細節問題,如果一一顧及,
就會極大增加項目的工程量。
有些師弟師妹為了偷懶,
通常會走一些捷徑,利用項目的容許差錯範圍取巧。
一般來說,只要負責人能夠圓滑地處理,睜一眼閉一眼,
對於交差是絕對沒有問題,導師也不會真去仔細核查。
可這是導師堅決反對的,
也是行業內的大忌。
老師原則性與執行力都很強,
那些行為自然都遭到他的嚴厲斥責,
女生被罵哭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所以難免給人苛刻之感。
而另外一位負責人,
對待項目雖然也很嚴厲,但與老師不同,
他在其它時候會將那些矛盾主動疏導,比如請他們吃夜宵;
送女生們一些小東西:和他們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這就是根源所在。
兩人在對待原則問題時立場都很堅定,
處理問題也不敷衍,不圓滑。
但不同的是,另一位負責人還懂得人情世故,
在原則與世故之間有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不圓滑是一種堅守原則、
不屈從於外界的自我捍衛,
也可簡單理解為僅是不願委屈自己的感受。
而過於注重自身感受,
其實與過於在意別人看法一樣,都是一種心理上的褊狹。
一個心靈邊界寬廣的人,在滿足自身感受的前提下,
絕對也懂得去照顧他人的情緒,將原則與和善巧妙地糅合在生活里。
古人講究外圓內方,意思就是做人要像錢幣一樣,外表圓潤,但內心方正。
更通俗點來說就是凡事都應講究與人為善,精通世故,
但更要有自己的立場與原則,心中自存尺度。
外表圓潤懂世故,
內心方正不圓滑。
做一個世故而不圓滑的聰慧之人,
這也是一場伴隨人生的漫長修行。
▼生活不順利時,别急著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