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別讓「三分鐘熱度」害死自己!

我們總是這樣,總是想改變,總是想進步,但又總是三分鐘熱度,總是原地踏步,總是碌碌無為,然後又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我們都一樣,一樣的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因為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女人極其一生都在與美食奮戰,永遠都在減肥瘦身,卻永遠都無法達到滿意的標準,這是為什麼?
這種剛開始勁頭十足,後期恒心不足的人,都是「間歇性努力症」。
無法持久專注於某件有價值卻很艱辛的事,而習慣於在突破的零界點前退卻。
古語有雲: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如果你也同樣面臨的難題,該好好思考,為什麼會陷入「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的矛盾?
患上「間歇性努力症」主要有下面三種原因。
1. 認知力不足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聽起來沮喪,那請問,你真是懂這個「道理」嗎?
真正的懂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按照特定的「道理」去執行。如果真的懂,就能看到這件事背後的「好處」和可觀的「收益」,且這個「好處」和「收益」正是你想要的。
當口口聲聲稱自己懂了,卻沒有去堅持踐行,只能說你根本沒弄懂這件事的價值。
老是間歇性努力的人,根子還是在認知層面上出現偏差。
你沒弄清楚自己的行為和想要結果之間的關聯性,也不清楚持續付出的真正作用,更不明白在既定情況下該如何堅持。
所以只有不斷重複既有地目標,而無法將目標轉化為切實的實施步驟。
哲學家孫正聿教授在《哲學通論》裡說:熟知非真知。認知力不足,導致我們陷入常立志的怪圈。
2. 高估自己的執行力
後臺曾經有粉絲向我請教寫作技巧。我便把這幾年整理的心得一條條告訴她。
她聽完直搖頭:「這麼複雜,我沒時間學。」
我說:「想學寫作,就不能懶,筆頭勤快才能出好文章。」
她立馬點頭說:「對啊,我就是太懶了。如果我努力一點點,肯定也能成名。」
其實,真正阻礙她成長的,並不是懶惰,是那種「努力一點點,就能成功」的意識。
有的人總以為不用多費時間和精力就能改變現狀,其實根本不然。
每一個小小成功的背後都是日積月累的付出,每一口蜜糖都需要用苦澀的汗水去換取。
而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論做什麼,定會陷入困局,最後不了了之。
對於困難認識不足,對自己又過於自信,一旦遇到挫折,不會反省自己,而只會抱怨不公。
這不是懶,而是能力配不上夢想。如同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自以為是,跑到半路就躺下來慶功。
3. 執迷於宏大的目標
一個過於依賴目標導向的人往往無法持續地付出。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夢想再美好,最重要的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步驟和階段成果。
比如減肥,身體堆集的脂肪塊不是一蹴而就,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間塑造完美身材。
變苗條只是一個大目標,為達這個目標,一定會有幾個關鍵性結果。
比如一周瘦2斤,每天有氧運動40分鐘無氧運動10分鐘,每日肉類控制在100克,三餐穀物不超過400克等。
文友柳一一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作家斯蒂芬·蓋斯想要減肥。他最開始按計劃做30分鐘俯臥撐,發現根本做不到。
直到有一次,蓋斯心想,管它呢,隨便做一個也好啊。
當做完第一個,他覺得很輕鬆呀,於是就繼續做第二個,第三個。
2013年一整年,他都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個。
結果是,每次做起來自然不只一個。因為目標被清晰地分解,他能夠持續獲得滿足感。
所以,只有將目標具體到可見的階段結果,才有執行的可能。
如果一味盯著大夢想,不知將階段性結果作為執行驅動力,那肯定會陷入間歇性努力的怪圈。
明白這些原因,也就不難找到破解的方法。
當我們打算做某件事情或學習某項技能時,我們的本能會拖延、會效率低下。
除了在大腦中演繹失敗的各種結果,還可以設想身邊人的反應。
試想,如果你真的失敗了,身邊人反應只有兩種,親者惋惜、仇者正中下懷。
多想想身邊人的反應,讓自己先被綁架,你就有動力堅持。
人和豬的區別在於,畫一個圈給豬,豬會走出那個圈;畫一個圈給人,人卻將自己永遠鎖在圈內。
這樣的人,好比井底之蛙。
青蛙沒有走出井底,沒見過外面世界,至少快樂滿足,它以為世界就如此。
間歇性努力的人,是曾經跳出井底又跌落原點的青蛙。他知道身後是萬丈深淵,也明白前面天空遼闊,就是不願付出代價掙脫,只好假裝沒見過外面的世界。
真的不會後悔嗎?當我們老去,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為了讓曾經的苦難配得上自己的夢想,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由易到難給自己設定目標付諸實踐。
理想總是越想越美,生活卻是越做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