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些人,怎麼輕鬆跨越瓶頸的?

本來打算用1個月來跨越這個瓶頸,沒想到3個月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才“頓悟”,這就先給大家分享下這段經歷。
到瓶頸是剛工作6個月左右的時間,自我膨脹過後,發現自己有好多不會、不懂的地方,所以做起事來到處碰壁,各種被懟,一度懷疑人生,而且事後還總會給自己埋下許多坑,最後就是做了很多,但是質量很差、效率很低、結果很爛。
最後通過做更多、想更多的方式,不斷壓榨自己,快速學習,不斷記錄和總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產品系統論,從而規避掉了很多坑,能讓版本有序的叠代起來。
第二次遇到瓶頸是工作1年零3個左右的時間,這次發現項目推進、業務協同、溝通不暢等等問題綜合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種“很無力”的感覺,最強烈的時候,感覺自己怎麽能這樣一無是處。
再回頭看的時候,發現一切都是那麽的通明——這就是快速成長遺留下來的後遺癥;這個過程是從快速到穩定的轉變,只不過當初不理解,現在明白了而已。
一、老生常談的“思考”
你得能明白你當前遇到的是什麽問題?
是什麽原因導致的?
我能做些什麽?
多思考,才會有答案啊,各位同學。
你可能會問:想什麽?
我的答案也很簡單:就圍繞你的日常工作開始。
你做的越多,遇到的問題就會越多;怎麽解決這些問題,就是你的思考。
如果你遇到的問題很少,說明你做的不夠用心,換句話說就是為了完成而完成。
舉個例子:當設計需求完成後,進入評審還有1天時間,我會做些什麽?
如果想讓這個需求順利得到開發,我需要怎樣的支持來說服技術或是領導?
我會讓這個需求滿足哪些用戶,他們最終的反饋預計是怎樣的,我該怎麽去調研和收集,以此來驗證我的設計是否準確。
我用的方法就是對內、對外的分類。
有空沒空想一想,寫一點心得體會:
對內:需求會遇到哪些困擾;需要哪些資源;有沒有延期風險;領導的關註點是什麽;跨部門……
對外:用戶的真實需求是什麽;用戶行為是什麽;合作商、供應鏈……
二、形成系統的方法論
要想從野路子到正規軍,就要有一套完善的“規則”,這個“規則”就是我們說的方法論。
我和一些大神聊天的時候,發現雖然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但是思考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
而一些產品新手,思維方式真的是好發散。
比如:用戶、場景、路徑,這種簡單的模型,你的考慮順序是什麽?
一般給新人培訓的時候,我一定會強調的思維邏輯順序——因為經常會容易出現,這個用戶他會怎樣怎樣做,然後這裏有個場景怎麽怎麽樣。
所有的人都會不知所云,而當你羅列出用戶畫像,實際場景,用戶的行為,串聯起來的時候,一幅畫面就產生了,所有人都能感受的到——因為很具象很直觀。
三、做力所能及的事
當你的成長速度、實際能力和預計期望有巨大偏差的時候,就是瓶頸到來的時候——因為你無法很直接的了解現實,最後折磨的反而是自己。
上圖簡單的描述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當我們發現有些事情做的不好的時候,不是說你永遠都做不好,而是當前的你還沒有能達到做好的實力。
就比如:你的能力只有5的時候,卻想取得50的成績,無論怎麽提升自己,逼迫自己到10,還是會差很多。
所以,當你不斷對現實的期望逐漸了解的時候,你便會逐步的控制自己的提升——因為隨著目標的清晰,我們對目標的預估也會越來越準確;甚至出現能力超過了當前的期望(藍黃交界處),你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幾斤幾兩,有些事情你也會做的越來越好。
四、寫在最後
不管是新人還是老人,接手一個自己不擅長的功能時,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有些人做的手忙腳亂,有些人卻能從容不迫,我感覺更多的還是經驗導致,所以別怕錯,才能一直走,向上走。
說的簡單一些就是,大部分人都會直接把功能超一遍,可是真正聰明的人會先去了解功能,把了解之後的轉化為自己裡姊的東西,先提升了自己,接著當然產品也會提升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