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口渴燥熱糖尿病,離不了這一方!

作為現代社會的常見慢性病,糖尿病的症狀為人所熟知。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往往具有“三多一少”的症狀,即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體重減輕。雖然在中醫學中並無“糖尿病”的病名,但是善於發現、總結的中醫人,通過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狀,整理出了這樣的治療方法——

宗某,女,47歲。患糖尿病13年,1975年、1981年曾2次住院治療,症狀有所改善。1983年3月求診:面色萎黃,全身乏力,善飢多食,口渴多飲,尿頻口甜,四肢逆冷,脈沉無力,舌苔白膩,舌質淡。空腹血糖17.54mmol/L,尿糖(+++)。辨為脾腎陽虛,急救其陽,真武湯合四逆湯加減:附子20g,茯苓50g,白芍100g,白朮50g,乾薑20g,桂枝50g,麻黃20g。

2劑後口渴大減,四肢得溫,諸症改善,效不更方,連服4劑,空腹血糖4.44mmol/L,尿糖正常。後以金匱腎氣丸口服1個月,隨訪3年來未見病情反覆。(《當代名醫臨證精華·消渴卷》:“漫雲口渴多燥熱,每需溫陽用真武”)

【按:】
桑氏(桑景武(1912—1993),長春市名中醫)注意到很多消渴病人,久施養陰清燥套藥套方罔效。細審其證,並無陰虛之象,雖見口渴無舌紅少津,反多舌淡齒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陽衰諸症,其口渴者乃因腎陽虛衰,氣不化津,津不上達所致;有降無升,故小便清長;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隨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飢。對此《金匱要略》已有明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以藥測證,顯系腎陽虛衰,不能蒸騰津液,氣虛不能化氣攝水。治宜溫腎健脾以化飲,消除致渴之源。

桑氏認為救治腎陽虛衰,未過仲景真武,在《傷寒論》太陽病篇用於治太陽病誤汗,傳入少陰,乃為救誤而設;少陰病篇則用於治療腎陽衰微,水氣不化。氣不化則津不行,津不行則渴不止。陽回則津回,津生則熱除。方用大辛大熱之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茯苓、白朮健脾滲溼,白芍斂陰和陽,生薑味辛性溫,既可協附子溫腎化氣,又能助苓術健脾和中,共奏溫和化氣之功。初學者實難領悟,細細研揣則回味無窮。

陽氣者,身之瑰寶也。陽生則草木以榮,陽衰則草木凋萎。對於年過不惑,多病體衰之人尤須刻意調養,陰津精血再生較易,其陽氣耗損卻難恢復,故助陽則陽生陰長,精血自沛;伐陽則陰盛陽歿,氣乃消亡。消渴者燥熱為標,陽虛為本,為其病機之眼目,知此者鮮矣。即用腎氣丸者,亦思過之半矣。更況一見口渴,多投清滋之品,以陰抑陽,陰陽格拒,上熱下寒,寒熱交錯,必致陽衰陰凝。

氣是人身之本,凡病皆因正氣衰餒引起,奈世人不恆風寒以護衛氣,節生冷以護胃氣,謹房事以護腎氣,戒怒鬱以護肝氣,坐令正氣伐傷而致諸疾蜂起。消渴病大多有氣虛之證,如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勞,少氣懶言,面色恍白,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舌淡苔滑膩,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等症。故無論內傷、外感必是“氣虛乃病”。所以治療上總要審寒熱之真偽,辨虛實之異性,以護養正氣為要。

清·柯琴認為真武湯有“壯元陽以消陰霸,逐疏垢以清水源”之功,桑氏取真武溫腎陽以化氣,利水溼以止渴。
桑氏體會用量過小則杯水車薪,無濟於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朮亦多在50g至100g。經方無需有大的增減,對於陽虛而陰竭者,需配人蔘,氣陰雙補,乃克有濟。配伍適宜,效果方佳,神而明之,存乎於人。

【溫馨提示】

中醫治療的特色在於“一人一診一方案”、辨證論治,講究四診合參,是最為精準、靈活、個性化的治療方法。所以,文中所發內容,僅供中醫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交流學習所用,亦可作為患者與醫生交流之參考。但是,請朋友們切勿不經診斷就照方使用,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切記切記。
本書收集古今名醫那些有深刻啟示,過目不忘的好案,以方法獨特、用藥奇妙、思路新穎為亮點,令人讀來不禁拍案稱奇,從中獲得新思路,新啟迪。 本書技術含量高,資訊豐富,可讀性強。(詳情請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拍案稱奇——奇方妙法治案賞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存悌、卓同年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ference:
健康一點靈:

健康國語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