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給孩子講童話時千萬不能做的幾件事!!!

前段時間逗兒給各位有孩子的粉絲們科普了講童話對於孩子們的好處後,後臺上就收到了許多粉絲的留言,很多逗粉都跟逗兒彙報說自己知道講童話對小孩子是有益的,但是奈何自己不怎麼會講故事,怎麼解?

逗兒只想對各位逗粉說: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啊,問的問題怎麼都感覺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再加上近期碰上了安徒生誕辰,所以本期逗兒專門再給各位想讀好故事的粉絲們科普一次話題——如何讀好童話故事。

其實呢給孩子們講故事,不需要太多的專業和表現能力,畢竟這世界上又不是每個人都是播音員演說家。如果說你講的故事孩子們不愛聽,這也許不是你講的不好,而是你很不湊巧地踩到了這幾個講童話的雷區:

給孩子講童話時千萬不能做的幾件事

一.不要總是強調大道理

國外的童話故事和國內的童話故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國內童話故事特別喜歡總結道理。正當孩子們聽童話聽得正高興的時候,當媽的你突然來了一句,“XX,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嗎?”

可能也是由於國內這種喜歡進行總結的文化氛圍薰陶,媽粉們在讀國外一些沒有道理總結的經典童話故事時,也很喜歡在故事快講完的時候給孩子們講道理。

殊不知,許多經典的童話故事其實都是站在孩子們的視角上來進行創作的,大人們雖然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但是對於這種視角的文學作品,並不見得就都能理解完全呀!我們說,孩子的心靈是單純乾淨的,他們雖然沒法表達他們的想法,但是他們還是可以下意識地從這些童話故事中汲取養分的。

逗兒就認為父母們不能單純地把童話當作是教育孩子的工具。我們應該是要通過這些美好的故事,把世界的真善美告訴給孩子,給孩子抵禦醜惡的疫苗,讓真誠、善良、勇敢、勤勞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發芽。

我們刻意地講道理,一方面可能會限制孩子自身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還會引起孩子反感。

畢竟,誰喜歡聽個故事還被說教一番呢?

二.不要抗拒講同一個故事

孩子們有多麼喜歡重複一件事情,逗兒相信各位當媽的或者沒當媽的都應該能夠理解那種感覺。簡單的一個動畫片小孩子們看上個幾百遍都不會膩歪,聽故事當然也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重複呢?那是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呀!一個簡單的童話他們需要聽很多遍才能找到其中的一個有趣點,是我我也放不下那本書了~

有這樣一個普遍的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重複率越高,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越來越高,他們也會很樂於接受新的故事啦!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總是講的是同一個故事而厭煩,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數量不是重點,質量才是保障。讓孩子能夠理解每一個童話故事,比走馬觀花一樣地閱讀效果要好得多。

三.不要拒絕和孩子互動

一般地,我們認為媽媽給孩子講故事,一定就是這樣一個溫馨的畫面:媽媽溫柔地給孩子講故事,孩子躺在媽媽懷裡乖乖地聽故事。但是理想總是豐滿,現實總是骨感。

三四歲的小孩子剛剛學會最基本地使用語言,所以他們喜歡整天說個不停(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當媽的在一邊講故事,小孩子就在另一邊問了十萬個為什麼,有時候一個小時也講不完一個故事。

對於孩子們的轟炸式提問,媽媽們一定不要因為很煩不拒絕回答,逗兒覺得這才是親子間最好的互動形式喲。孩子們提問也就意味著他會主動地思考故事的內容,這樣只需要媽媽們多一點耐心,孩子們就可以在聽童話中得到更多的收穫。

當然,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也不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不停地向孩子提問

講到一個地方就問,“寶寶,你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你看現在有幾隻小豬?”

當把提問變成了講故事的常態,孩子很可能會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隨時在想怎麼回答問題,讓聽故事不再是有趣的事情,而是變成了一種負擔。

逗兒常覺得大人講故事時也要帶著童心,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一起享受探索故事內容的樂趣,孩子聽得開心,我們也講得幸福。

四.不要強制孩子聽童話

孩子們與成年人不同,他們的生活需要規律和儀式感。

就算再乖或者喜歡聽故事的孩子在做一樣自己喜歡事情的時候,你硬是要讓他停止那樣事並聽你的講故事,換你你也不好受吧,更何況那些將所有情緒都寫在臉上的孩子們呢?

所以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最好就是安排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這樣時間一久孩子們就會有了條件反射,當到了那個時間點他們就會有聽故事的慾望啦。逗兒認為給孩子講故事最好的時間安排是在睡覺前的那段時間,溫馨的氛圍可以讓孩子很快安靜下來,聽完了故事也能更快地進入夢鄉。

就算孩子沒有在故事中學到什麼知識,但是這段我們和孩子一起度過的溫馨時光,也可以在以後好好回憶了。

創夢天地精心推出的兒童故事應用《名人讀安徒生童話》,正是看到了童話對兒童的積極影響,邀請了包括華少、六小齡童、陶虹、宋英傑等多位明星擔任朗讀者,圖文並茂地為孩子們朗讀安徒生童話。

精心挑選的安徒生童話故事,具有極高的藝術教育作用。生動的故事情節,搭配引人入勝的精彩朗讀,將孩子們迅速帶入故事情境。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