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寶寶牙齒全長齊,口水仍流個不停,爸媽就要當心了!

大家好,我是 $name 今天來跟你說說 如果寶寶牙齒都長齊,口水仍流個不停,爸媽就要當心了!
面對小寶貝這樣的景象你很可能皺起眉頭:小嘴裡的口水不住地嘀嗒,有時甚至如潺潺泉水不斷湧出,脖子總是溼漬漬的一片……哎!討厭的口水,有什麼好辦法化解呢?別急,本文將會給你滿意的答案。
口水不是普通水
口水不是普通水,更非可有可無的水,其生理作用大著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條:
● 發揮潤滑作用,保持口腔的潮溼,避免乾燥,並減輕出牙的阻力,減少牙齒周圍容易發炎的狀況。
● 口水含有澱粉酶,可幫助澱粉類食物消化。
● 刺激味蕾發育,提高寶寶食慾,促進吞嚥動作的形成。
● 口水含有溶菌酶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具有免疫作用,可保護口腔黏膜免遭病菌侵犯。
● 口水在牙齒上形成一層無細胞成分的薄膜,有助於防範蛀牙的發生。
● 口水可促進嘴脣和舌頭的運動,對發音、說話等語言功能的發育也有幫助。
追溯口水的源頭
口水來源於口腔裡的唾液腺,又稱唾液。唾液腺包括腮腺、頜下腺及舌下腺等3對大腺體和分佈於口腔黏膜的眾多小腺體,各有管道排向口腔。其中,頜下腺堪稱大戶,70%的唾液由其產生,其次是腮腺(約佔25%),再次是舌下腺(產量最少,僅佔5%)。
新生寶寶唾液腺不發達,飲食也限於母乳、配方奶或流質食物,而這些食物對唾液腺的刺激不大,唾液分泌量較少,所以小嘴裡沒有多少唾液。
4~5個月的寶寶此時寶寶開始新增輔食了,尤其是富含澱粉的輔食,如米、面等,對唾液腺的刺激增強,唾液分泌明顯增加;加上小嘴較小且淺,吞嚥反射功能又不健全,不會用吞嚥動作來調節口水,一旦口水多了就會流出口外。
另外,一些寶貝喜歡吮吸指頭、橡皮奶嘴等,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流口水的現象變得明顯起來。
長牙期寶寶(一般在生後4~10個月左右冒出第1顆牙) 乳牙頂出牙齦向外生長時,會引起牙齦組織輕度腫脹不適,從而刺激牙齦上的神經,導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流口水的現象更為嚴重。
隨著寶貝的生長髮育,部分寶寶在1歲半左右就會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在兩歲之前,因肌肉運動功能的成熟,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嚥動作,嘴邊也不再溼嗒嗒了,生理性流口水現象到此謝幕了。
生理性流口水注意護理
口水雖有眾多好處,但經常流出口外也有麻煩。如看上去有些髒,令人生厭;如果流到口外,所含的消化酶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可損傷嘴角、臉龐、脖子甚至是胸部等處的面板,引起發紅、出疹,甚至黴菌感染。所以,做好護理工作勢在必行。
1) 隨時擦淨流出來的口水,並用溫水洗淨口水流經處的面板,然後塗上油脂(如凡士林),讓寶貝臉部、頸部保持乾爽與清潔。
2) 全棉精紡的淺色小毛巾質地柔軟、吸水性好,宜作為最佳擦拭口水的工具。以紗布為材質的嬰兒專用毛巾、醫用口罩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忌用含香精的溼紙巾,以免刺激或損傷面板。
3) 圍上圍嘴,防止口水弄髒衣服。
4) 大人不要用手捏寶寶的臉蛋,因為小臉的面板薄嫩,腮腺發育不完善,揉捏容易導致唾液的分泌量增多,加重流口水。
5) 喂點藥膳。鯉魚赤豆湯(赤豆100g,鮮鯉魚1條,常規打理後煮湯喂服,連服7日)、米仁山楂羹(米仁100g,鮮山楂20g,煎水喂服,連服7日)、栗子茯苓大棗粥(栗子、大棗各10枚,茯苓15g,大米50g。茯苓研細,大棗去核。大米煮沸後下大棗、茯苓、栗子等,煮至粥熟餵食,連食5~7天)等可能有幫助。
6) 口水流得很嚴重或者區域性出現疹子或糜爛,要及時去醫院檢查處理,當心病理性口水作祟。
病理性口水尋因治本
如果到了2~3歲牙齒長齊,口水仍流個不停,就要考慮疾病作祟了,此時的流口水往往是某種疾病臨身的訊號,屬於病理性流口水。常見以下幾類疾病:
●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腺炎、咽喉炎等。以感冒為例,患兒鼻塞致呼吸不暢,不得不改用小嘴呼吸,口水就會從口角流出。再說扁桃腺炎、咽喉炎等,可導致咽喉部紅腫不適,引起吞嚥困難,致使口水滯留於口中而流出。
● 口腔炎(如舌炎、牙齦炎、黏膜炎等)與口腔潰瘍,產生疼痛感而引起吞嚥不良,出現口水橫溢。
● 口腔黏膜受損、破潰、發炎或爛牙等病變,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會流口水。
● 其他病毒感染,如手口足病、水痘等,引起口腔內及舌旁潰瘍而導致疼痛,患兒不敢吞嚥,造成口水增多而氾濫成災。
● 神經系統疾病:一氧化碳中毒、腦炎、延髓麻痺、腦膜炎後遺症、面神經麻痺等,損害了支配唾液腺分泌、支配吞嚥功能的神經或者神經中樞,引起唾液腺分泌失衡而造成口水外流。
● 先天性疾病:21三體綜合徵(又稱唐氏症或先天愚型)、腦發育不良、呆小症等。由於腦發育不良,導致口水增多而外流。
對於病理性流口水,找準病因後進行鍼對性的治療是唯一的良策,隨著疾病的痊癒,流口水現象可望減輕或停息。
時尚育兒溫馨提醒:
別把口水疹當溼疹
有些寶貝愛流口水,父母的護理措施未跟上,或方法不得當,致使寶寶得了口水疹。口水疹表現為受損面板乾裂、發癢、紅腫,重者糜爛甚至脫皮,並冒出一粒粒小水皰,抓破之後可流出組織液,與溼疹(俗稱奶癬)很相像。
得了口水疹也不要慌,勤用溫水清洗患處,再用紙巾吸乾水分,酌情塗抹抗生素或止癢的藥膏,但用藥一定要接受醫生的指導,最好在寶寶睡覺時擦藥,以免吃入口中影響健康。
“玩口水”背後有黑手
如果你發現新生兒老是用口水吹泡泡,別以為是小寶貝閒著無事玩口水,要看清背後的黑手——吸入性肺炎。要知道新生寶寶是不會流口水的,所流的口水很可能是誤吸的羊水或痰液。胎兒生活在儲滿羊水的子宮裡,因為臍帶繞頸、胎心改變、胎動異常等意外情況導致缺氧發生,呼吸運動提前啟動,將羊水吸入了呼吸道,引起了肺炎。
由於氣管又短又窄,呈漏斗狀,呼氣時肺內氣體通過狹窄的氣管衝出,將羊水或痰液衝向了口腔,遂致“泡泡”產生。此時,父母要及時帶寶貝趕赴醫院救治,絕對不可延誤,防止窒息等險情發生。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Tammy小編在Ifunny趣味新聞分享的瘋親子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Ifunny趣味新聞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娛樂影劇並分享這篇「如果寶寶牙齒都長齊,口水仍流個不停,爸媽就要當心了!」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