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媽媽都是超人,相比之下亞洲的媽媽弱爆了嗎!?

為何外國媽媽能輕鬆帶幾個娃,我們卻這麼費勁?這是一個被問過好幾次的問題。我自己也看到過那種宣揚歐美媽媽輕鬆一帶仨甚至一帶四的文章。大意是讚歎歐美媽媽是超人,甚至拿亞州媽媽去比較,暗示亞州媽媽 “弱爆了”。
首先,這是一個偽問題……
這個問題默認養孩子是媽媽的事,而這是一個需要挑戰的落伍觀念。是的,即便是社會文明程度更高的美國,也是一個高度男權的社會,到目前為止養育孩子也主要是媽媽在承擔。不過社會已經在發生變化,美國著名獨立調查研究中心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已經越來越不流行。男女在家務和照料勞動上所花的時間差在減少,雖然差距依然存在。
如下圖所示,2011年,美國爸爸每周平均花在養育孩子上的時間,比1965年增加了4.5個小時,雖然他們所花的時間(7小時)仍然只有媽媽們的一半。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美國家庭每周平均花在育兒上的時間,從1965年的12.5個小時,增加到21個小時。這反應了美國家庭普遍對養育後代更為投入和重視,這一趨勢在亞州也同樣存在。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性別平等以及男性分擔家務和照料勞動上,美國其實遠遠落後於歐洲,尤其是北歐。
其次,美國家庭多子的狀態並不是一個事實。隨著避孕手段的發展和普及、婦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婦女市場勞動參與率的攀升,以及養育孩子成本的增加,美國的生育率在持續下降,美國家庭正在向少子化發展。二戰以後中產階級男性外出工作,女性在家全職生養孩子的家庭模式,正在衰落。
根據皮尤中心的數據,2014年,在40歲到44歲的美國女性中,15% 沒有生育過孩子,53% 有一到兩個孩子,只有32%的女性生過三到四個孩子。這與我對身邊美國同學朋友老師的觀察是一致的,有堅定的丁克族,多數想要一個或兩個孩子,少數會考慮三個甚至四個。
再者,那種被建構出來的超人外國媽媽形象——推倆,背一個、牽一個,看起來毫不費力……並不是她們真實生活的寫照。其實美國媽媽也很狼狽,把孩子背身上做家務、帶著孩子鍛煉身體是她們的日常,尤其是對希望保同時工作的媽媽來說。我見過有助教把未滿月的嬰兒帶到課堂,也見過老師和(男)同學因為無人幫忙,而把孩子安放在教室的最後一排。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在網上看到的下面這種輕鬆帶多娃的圖片,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可載多娃的童車廣告,一種是歐美的明星/富人家庭,如貝克漢姆和安吉麗娜·朱莉(朱莉家領養了好幾個孩子)。這些圖片反應的當然不是普通家庭/媽媽生活的常態。
圖: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帶著幾個孩子出街的畫面
在美國養娃可能確實比在亞州容易……
這里並沒有吹捧美國好、貶低亞州落後的意思。這一結論,出自我的觀察和親自養娃的經曆。美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無論是社會基礎設施、科技發展水平還是社會製度,都是有優勢的。如下以我所了解的美國中產家庭和亞州城市中產家庭的情況,做一下比較。
>>>>
養育孩子的社會支持
首先是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的差異。美國的孩子都有自己專門的兒科醫生(一直可服務到21歲),在出生前一般就已選好。選醫生一般是朋友推薦以及看網上評價,如果不滿意,隨時可以更換。醫生一般有自己的私人診所,同時在其附屬的醫院執業。除非是做手術等不得不在醫院進行的活動,多數時候,人們在醫生的私人診所見醫生。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看病叫 "看醫生",而不是 “去醫院”。
私人的診所一般干淨、舒適、不擁擠,有前台的行政人員,也有護士,就診過程流暢規範。見面時間提前預約,因此基本不需要排隊。例如孩子例行的檢查可以提前幾個月約好,還可隨時電話更改時間。如果孩子突然生病例如發燒,給醫生辦公室打電話,醫生一般當天就會見孩子。遇到緊急情況,還可撥打醫生的緊急電話(周末也可以),或者911。
因為孩子的醫生是固定的,醫生對孩子的情況很熟悉,跟孩子也建立了感情,所以他們一般專業、耐心又高效。常規的疫苗接種也是在醫生辦公室隨常規體檢進行,不需額外操心。付費方面除了第一次見面向行政人員提供保險卡信息,之後基本不必再操心。即便有co-pay也就是自付的部分,也隻需要在離開時刷一下卡就可以。
在美國,兒童享有醫療權,所以基本不存在孩子看不起病的情況。收入高的家庭,孩子一般跟隨父母的醫療保險套餐;低收入的家庭有政府公費醫療Medicaid, 基本可以說是看病吃藥一分錢不花。
另外就是醫療水平的問題。美國的醫生每三年要重新考一次執業考試,更新最新的醫學研究知識。美國的機構科普也做的很好,美國兒科協會等許多權威的科普網站,不僅方便家長查詢,也給醫生們提供了統一的行醫標準。
以BabyCenter 為代表的各種育兒綜合網站,更是提供了從懷孕到青少年養育和教育孩子所需要的一切知識,而且是基於最新的醫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綜述。以濕疹為例,食物過敏已不是治療重點、關鍵是塗保濕霜幫助恢複皮膚屏障;這對醫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常識。這一系列配套的服務,讓家長少花錢少費事,孩子也得以少受罪。
而亞州是什麼情況,這里不需多論述,因為大家也許都有親身體會。去醫院看一次病要排多長時間的隊?打疫苗的過程有多少麻煩?過度醫療和中醫藥的泛濫,給家長和孩子增添了多少痛苦?這里並不是要故意貶損亞州,造成亞州醫療現狀的原因是複雜的,但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確實給亞州家長養孩子增添了困難。
其次是社會照料設施和支持上的差別。美國有普遍存在的托兒所daycare, 雖然很貴,但卻是雙職工家庭的一個選擇。事實上,很多家庭也都是把幼兒送到托兒所。在德國,各地都有青年少委員會,免費幫助一些弱勢家庭帶孩子,甚至出錢請保姆給需要的孩子。
社會育兒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遺憾的是,單位製解體之後,托兒所好像退出了亞州的曆史舞台。雖然有數據顯示亞州有約百分之幾的孩童被托兒所照料,生活中我從未聽說過托兒所是亞州家庭的選項之一。在孩子3歲可入幼兒園之前,亞州父母必須在家庭內部作出安排:要麼是犧牲老人的晚年,要麼是犧牲媽媽的事業(辭職在家),要麼是請保姆但又不夠放心。
養孩子並不只是前幾年,上學以後的接送也是一個問題。美國的公立小學、初中、高中都有校車,基本是在家門口接送孩子,安全、省事也省心。亞州的城市家庭,卻不得不由專人接送孩子上學,甚至到初中畢業。
其他的一些社會基礎設施,如公共哺乳室、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對推嬰兒車很關鍵)上,亞州也落後於美國。這些都給亞州家長帶孩子,造成了更多的障礙。
>>>>
女性地位和母親的權益保障
在男女平權上,美國在發達國家中屬於落後,但至少也在法律、製度等方面落實了一些保障婦女權益的政策和措施,文化上也已經有所進步。
首先是父親在兒童照料上的投入差別。雖然與歐洲尤其是北歐相比,美國的情況已屬於落後得可恥,但比亞州還是好很多。在亞州媽媽們普遍進行 “喪偶式育兒” 之時,帶孩子已經逐漸成為美國中產家庭男性的新時尚。
回到上面所引的數據,2011年,美國母親平均每周花14個小時在照料孩子上,美國父親平均每周花7個小時;父親所花時間是母親的一半。那麼亞州呢?亞州媽媽每周花在育兒上的時間,是亞州爸爸的多少倍?
其次是婚姻法是否保障已婚女性的權益。我們知道在歐美,因為要補償女性在婚內的無償勞動和經濟損失,離婚往往會給讓中年男性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所以很多人不敢輕易離婚。在美國,離婚時男人不僅要把一半財產分給妻子,還要長期對孩子支付撫養費(如果撫養權在妻子)。因為整個社會信用監督等體系都相對完善,轉移財產和拒絕支付撫養費,也都很困難。
在德國,離婚之後收入高的一方(通常是男方),要把很大一部分收入支付給收入低的一方,直到對方再婚為止。不管你多麼有權有錢,像前總理施羅德那樣,連續離婚幾次,也難免有些不堪重負。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奉獻家庭的女性的利益。
卡乎《笑話、家庭政策與婦女權利——寫給“三八節”與全國“兩會”》
施加家庭暴力在美國是具有嚴重後果的犯罪行為,而不像在亞州被當做家務事,連警察都要加入勸說受暴婦女維持家庭完整的 “善意力量” 中去。在亞州,有明確報警記錄的受暴經曆,一次才能獲得5000元的賠償,對方支不支付,還是個問題。而在歐美,暴力不分公私、暴力沒有藉口,以及暴力零容忍,早已是常識。一個家暴的男人,會帶著永久的犯罪記錄,各方面都要受到影響。
雖然歐美也不是烏托邦,家庭暴力和性別暴力也是嚴重社會問題,但其處理力度程度和亞州相比,還是不在一個量級。在亞州,讓前夫支付撫養費,常常成為一紙空文。已經拿到撫養權,孩子(主要是男孩)甚至還要被男方家庭搶走,而法院也沒有任何執行力度可以保證其判決的效力。
亞州的家庭婦女,往往是因為要照料孩子而犧牲事業,但卻面臨各種險境。她們不僅遭受社會歧視,在社會和家庭中缺乏地位,最致命的是經濟依賴造成的弱勢: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她們不可能拿到自己所生養孩子的撫養權,因而不得不留在即便糟糕的婚姻關係里。前段時間帶著兩個孩子跳樓自殺的湖南媽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做出了令人遺憾的選擇,因為她沒有出路。
這一點看似與育兒的難度沒有關係,但卻會實實在在地影響亞州媽媽們的生存處境。讓她們一邊因為養孩子疲憊,一方面又難免為缺乏安全感的婚姻關係勞心。
>>>>
解放大人的帶娃工具
因為美國人是沒有父母幫帶孩子的,他們於是不得不把帶娃與做家務、工作、鍛煉身體結合到一起。所以各種解放大人的工具被發明出來,成為帶娃的必備。比如搖籃床、Jumproo (不會走的孩子在一個固定的座子內蹦著玩)、背帶等。有朋友強烈推薦搖籃床,因為可以在做飯時,把孩子放里面然後放在廚房台子上,一邊看著孩子一邊做飯。
其實鍛煉是儲備體力帶孩子的必須。有朋友早就提醒我:不鍛煉的話,精力體力根本不夠用。所以各種可以推著跑步甚至做操的嬰兒車,很流行。各種罐裝的嬰兒輔食,如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等,也給喂養孩子節省了時間。
不是做廣告!
>>>>
中外帶娃方式的差異
關於這一部分,作者8233在其文章《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孩子,亞州要一家子? 》中分析的已經很好:
據筆者觀察,有幾個方面導致我們帶小孩效率低下:
1.家里的長輩很少給小孩使用尿不濕,導致消耗大量時間在小孩排泄問題上,國外尿不濕基本普及;
2.長輩從來不買現成的嬰兒食品,認為不健康,小孩的飯從買菜到做飯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
3.國內獨生子女一代,從小到現在都嬌慣,導致做家務的能力非常差。
另外,正如題主總結的,除了帶孩子以外還有做家務特別費時間,在法國洗衣機+洗碗機+吸塵器+超市里賣的各種物美價廉的半成品食物(各種意面和醬 、半成品沙拉、半成品披薩)還有各種外賣……以上都在家務還有給自己做飯方面全面解放媽媽。像國內一個團隊帶孩子,光給這個團隊買菜做飯洗碗也要占用一個勞動力。老人還特別喜歡堅持手洗孩子的尿布什麼的,加上上述吃喝拉撒時頻繁換下的衣服,這絕對夠一個人一天連軸轉地去洗了。
確實,很多亞州家長對尿不濕有一種偏見,常常急於對幼兒進行如廁訓練,導致未成功以前孩子隨地大小便,增加麻煩。還有育兒觀念上的差別,比如堅守傳統的育兒方式、科學信息的缺乏,都讓養孩子更加勞神費力。
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識以及對孩子過度控製的傳統教育理念,依然影響廣泛。這種理念不鼓勵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誌,也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導致孩子對大人的過度依賴,以及缺乏自律。並且最終進入惡性循環,使得孩子不管是吃飯、穿衣、洗漱,還是學習、玩耍,都需要大人像警察一樣密切監督才能完成。當然,大人的很多要求,本身也就是不合理的(例如過多的作業)。
總的來說,外國媽媽看起來的輕鬆,背後是一整套的社會支持體系。亞州媽媽養娃的費力,主要是社會環境的阻力,以及男性在育兒中的缺席造成的。
亞州人外國人一樣是人,亞州媽媽外國媽媽一樣是媽媽,不存在誰比誰更超人的情況。亞州媽媽也不需要以超人媽媽為目標。如果一個人帶孩子看起來氣定神閑,那一定是因為背後有支持,有輕鬆的條件。
還是那句話:要求女人做超人,是一種綁架。除非社會期待爸爸也是帶娃超人,超人這個問題,才能不成為增加女性負擔的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