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活人和死人居然是這樣認親的!太神奇了!

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里面記載了一個故事,山西有一戶人家在外出經商之前把祖產托付給了自己的弟弟,在外面結婚生子,隔了十多年後帶著自己的兒子回家。弟弟知道自己的哥哥要回來,擔心自己哥哥的兒子要繼承祖產,在哥哥回來的時候就汙蔑哥哥的兒子是抱養的,沒有繼承權。兩人吵到了官府進行了滴血認親,結果哥哥和他兒子的血是相合的,弟弟就被抽了一頓鞭子。
後來弟弟回到家後也和自己的兒子玩滴血認親,結果一驗竟然不合。弟弟就覺得滴血認親不可信,就又要官府去。縣長跟他說:“你知道為什麼你和你兒子的血不合嗎?因為那兒子是隔壁老王的。”結果弟弟讓自己兒子和隔壁老王驗血,一驗,竟然相融。弟弟就這樣發現自己被戴了綠帽子。
從做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得知,滴血認親是我國古代鑒定親子關係最常用的辦法,在很多古裝劇例如《甄嬛傳》里面就有這樣的場景。滴血認親,同種類型的血會相融,但是不同的話則會產生排斥,古代人認為父母和自己的血必定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是親生的,他們的血就會相融。當然,現代科學證明,滴血認親是沒有用的,孩子的血型不一定會和父母一樣。
在古代,滴血認親是活人和活人之間的驗證,但是你們又是否知道,活人跟死人也是可以進行親子鑒定的嗎?活人和死人進行親子鑒定的方法就是滴骨認親。滴骨認親就是把死人的墳墓挖開取出骨頭,然後將活人的血滴在骨頭上,如果血能夠滲透進骨頭里面,就證明有親子關係。
在《亮書 列傳第四十九》當中就有一個滴骨認親的故事。吳淑媛,本來是前朝齊東昏候的妃子,但是後來齊國被滅,吳淑媛就被梁武帝帶回去了。七個月後,吳淑媛為梁武帝生了一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南梁豫章王蕭綜。但是大家都懷疑蕭綜不是梁武王的兒子,而是東昏候的兒子,連蕭綜自己都懷疑。
長大後的蕭綜聽說有滴骨認親這一個辦法可以認親,於是他就去挖開東昏侯的墳墓,把自己的血滴在他的骨頭上,結果真的滲透進去了。為了進行多次實驗驗證滴骨認親是否可信,他回去後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殺了,再將自己的血滴在孩子的骨頭上,血滲透到了骨頭,證明是自己的兒子。
滴骨認親其實在現代看來也是一個無稽之談,但是不管是滴血認親還是滴骨認親,在封建社會里面出現都是正常的,畢竟封建社會沒有現代發達的醫學,而從認親的這些方法的出現,也展現了古人對於倫理關係的重視,就是希望所謂的一脈相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