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不是講不聽,而是溝通不良!溝通技巧通通交給你!

毋庸置疑,無論是哪種關係裡,溝通都很重要。尤其是在親子關係裡,有助於建立聯結的溝通是教育的開始。內心有愛卻家庭矛盾重重的家庭,往往是由於溝通不暢導致。

第四講:適時溝通是聯結的開始

(一)

適時溝通及其重要性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和溝通,是育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細致耐心的溝通有助於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形成,這對相互信任的親子關係尤為重要。針對跨文化領域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健康的依戀關係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向對方發出信號並接收對方信號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適時溝通”。適時溝通需要雙方的協調配合,如果雙方能夠彼此尊重 ,積極回應對方,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會很融洽。

嬰兒從出生時起,就需要父母和他們進行積極的溝通,這樣他們才能健康成長。父母與孩子的對話應該是這樣開始:“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一直在聽你說呢,我會回答你的,這對你很重要,因為這能使你了解自己、在乎自己。我很喜歡你現在的樣子。”通過簡單的對話,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了聯結,並且通過相互發送和接收對方的信號,可以感受到彼此融為一體,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此建立。

為什麼適時溝通如此重要?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際溝通方式對大腦神經結構有一定影響,通過這種影響,人的自我意識才能產生。如果他人及時回應,我們就會有良好的感覺。我們會感到被理解,因為我們的內在和外界緊緊地聯結在了一起,這可以使我們超越自身的局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不斷運用這種溝通模式,從而形成一種連貫的親曆式自我,這種自我聯結著我們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因此,此時此刻的意識以及不斷反省的親曆式意識都會影響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的經曆和感受。

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嬰兒尿布濕了開始哭起來,父母聽到哭聲後,馬上弄明白了孩子發出了不快樂信號的原因,然後通過給孩子換尿布做出回應。這一過程能給孩子如下感受,讓他獲得內在自我的連貫性:

▶濕尿布使他感到不適,於是用哭喊的方式發出信號;

▶父母給他換尿布,他因此得到安慰;

▶他的自我意識在與父母這種連貫順暢的交流中得到改變。

如果父母沒有感受到或者不明白孩子的信號,就會產生另一種情況。父母可能會做出不恰當的反應,比如,父母可能會和孩子玩耍,或者給食物來逗孩子高興,或者搖著他哄睡,這時孩子會產生下列的感受:

▶心理不舒服

▶他仍然不高興,沒有和父母建立情感聯結,他的反應就會出現問題,並且表現出不高興;

▶“自我隨著與父母的溝通發生改變”時就不能感受到連貫性。

雖然外在世界沒有給他安慰,但他的自我意識孩子在這種沒有發生實際聯結的溝通中產生了,當然這種自我意識是有問題的。這種感受上的不連貫,讓孩子不知道該期望什麼或者依靠什麼。適時溝通有時會產生連貫的自我意識,有時則由於溝通中缺乏連貫性,使孩子陷入孤立。孩子因此會形成一種認識:世界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地方。

如果孩子因為生命中重要之人的冷漠回應而聯結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感到疏離和孤獨。孩子的情緒機製一旦形成,就會產生與他人進行聯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聯結的時候,他對其他人的冷漠回應也最為敏感。

(二)

適時溝通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適時溝通如此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適時溝通呢?

❤ 1 首先,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

要認識到自己與他人進行溝通的過程和內容,對連貫的自我認知的形成很重要。生活不僅反映了我們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也反映了我們過去的生活內容。如果父母有遺留的或者懸而未決的心理問題,他們常常會把這種包袱帶到與自己孩子的相處中。在溝通中,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息會因為自身僵化的認識而帶有偏見,也會因為他們封閉的內心而扭曲孩子的意思。如果父母把他們的個人觀點作為對世界觀的唯一認識,他們就堵上了融洽溝通的通道。

❤ 2 傾聽和理解

傾聽孩子有利於我們更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想法。這種內在的處理過程也需要我們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真正的協調需要雙方心理上的融合,這需要我們尊重和理解自己及孩子的心理感受。

當孩子告訴我們他們的想法或者感受時,不管我們是否有同樣的感受,我們都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應該傾聽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說孩子不對。設想一下,你的孩子正騎著自行車,突然摔倒了。你可能會覺得只是受到了驚嚇,沒有受傷,但是孩子哭了,你回應說:“你沒有摔傷,你不應該哭,你是一個堅強的男孩。”而不管是身體上還是自尊心,孩子都感受到了傷害,你卻告訴孩子他這樣是不對。如果你對孩子說:“你騎過那個土堆時摔在了草坪上,這可能嚇到你了。你摔傷了嗎?“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需要強調的是,協調溝通包括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我們避免非適時溝通,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另一方面,我們這種內在的處理過程也需要我們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健康良好的關係需要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也要滿足父母的需求,使我們與孩子之間複雜且呈動態變化的親子關係形成一種合理的結構。

❤ 3 一致性溝通(橫跨左右腦的溝通)

與孩子進行溝通時,最重要的是一致性溝通,作者稱為“橫跨左右腦的溝通”。

溝通包括了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兩種形式。非語言溝通能讓我們感受到與他人在心理上的聯結,主要由右腦完成。另一方面,左腦擅長發送和接收語言信息,與非語言感受有著明顯的區別。只有他人發出的語言和非語言信息一致的,我們的溝通才有意義。

如果在溝通過程中語言和非語言信息不相符,整體信息就會含混不清,令人費解。比如一位媽媽很傷心,女兒感受到了這種非語言信息,問道;“媽媽,你怎麼了?是不是我做了什麼讓你不高興的事了?“媽媽勉強笑了一下,說:“不,親愛的,我沒有不高興,一切都很好。” 女兒就會因為媽媽的互相矛盾的信息感到困惑。媽媽的內心明明告訴她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媽媽說的話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信息。如果語言和非語言信息不相符,孩子對理解交流中出現的不一致信息比較困難。

相互協調配合的溝通需要我們在與他人溝通語言與非語言信息時,我們的左右腦與他人的左右腦自發地建立起聯結。這種一致性溝通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與他人的親密和心理上的聯結,也能讓我們的內心感受到連貫順暢,覺得我們的交流進入了一種平衡狀態。

❤ 4 適時溝通注意事項

與孩子溝通過程中,我們可能經常會詢問、評價,然後試著去改變某種狀況。

詢問往往帶有一定的目的,並且希望得到預期的答案。例如,如果你十歲的女兒比較害羞,來到新學校後不善於交朋友,你會對她的社交關係感到擔憂。她一回家,你可能會立即問她與朋友相處怎麼樣,比如“今天你和同學一起玩了嗎”或者“吃午飯時你有沒有和其他女孩說話”。盡管你的目的在於幫助女兒,但是問已經對社交生活感到緊張的人這樣敏感的問題,可能會使得她感到更加不適。

評價是指對對方經曆中“對或者錯”的方面做出判斷。即使在溝通中我們會努力地接收對方的信息,我們還是會對其異於常人的處事方式感到不滿。例如,假如你希望女兒變得外向活潑一些,但是她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所以你可能會在問她的問題或者其他行為中流露出對她的失望。“為什麼你不能像你表妹蘇西一樣,她一直對人很友好”,這種論斷式的陳述不會讓孩子感到父母理解她或支持她,更不會使她自信。

如果你回應孩子的目的在於急切地改變某種狀況,你就會失去融入孩子,與他進行協調溝通的機會。當然,幫助孩子學習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了解孩子的內心之前就貿然改變他們的問題,可能會讓孩子關上溝通之門,適得其反。所以,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而是要試著融入孩子。當你努力理解孩子的內心時,一定要保持思維開闊。

【結語】

聽與說,是溝通中永恒的關鍵要素。而現實中,所謂的溝通往往是自己說自己的,也許是因為誤解了對方發出的信息,也許是因為沒有傾聽對方信息含義的意識,也許就是為了說服對方服從自己的意願。無論是什麼原因,只要一方有了“不是這樣的”的感受的時候,溝通就出現了障礙。尤其是在情感關係裡,更要注重非語言信息表達的含義。全心傾聽,了解到對方言語背後的需求,清晰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然後共同確認是否有誤解的部分,接下來才是行動,以防南轅北轍。家庭關係裡,因為溝通導致愛無法流動,甚至被委屈、抱怨和仇恨等負面情緒包裹的例子屢見不鮮。學會愛,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而溝通能力是愛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