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因出軌被封殺的女星和白百何何其相像,但她最後封神了!!

作者 | 鹹魚
這兩天,白百何出軌的新聞在娛樂圈鬧得沸沸揚揚。
什麼“戳一下”。什麼“無敵探襠手”,有圖有真相。各大八卦號把這些實錘往人民群眾中一砸,瞬間“民憤鼎沸”,為陳羽凡“鳴不平”。
曾有傳言說馮小剛導演曾計劃讓白百何在《我不是潘金蓮》中飾演“李雪蓮”一角,如今,雖然沒有演成“潘金蓮”,但白百何儼然已經在很多人的心中,坐實了當代潘金蓮的這頂帽子。
不過,昨晚人家陳羽凡又視頻袒露真相了……
WTF,你們兩口子都是影帝影後的演技!
今天鹹魚不想談網絡暴力,也不想再聊這幢一日三翻的家庭狗血情節劇——因為探討娛樂圈兒的真真假假,不會有任何結果。只是結著這件事兒,不得不讓我想起一位電影史上偉大的女演員,英格麗·褒曼。因為雖然跨越了百年的時間,但是她和白百何之間,實在是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
同樣結婚結的很早。2004年的時候白百何與陳羽凡在拍攝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時因戲生情,兩年之後,兩人領證結婚;18歲那年,英格麗·褒曼遇見了比她年長9歲的牙醫彼得·林斯特龍,並在四年之後和這位牙醫結為了夫婦。兩人在結婚的時候都只有22歲,剛剛踏出大學校園的年紀,別說是明星,對於普通人來說都算是早婚了。
英格麗·褒曼
在英格麗褒曼的自傳《我的故事》中,這樣描繪了他們相見那天的場景:那天,林斯特龍見到褒曼的第一句話是:“我喜歡你的頭髮。”接著又說:“你的聲音多深沉,多美。”為了這兩句讚美,英格麗褒曼可以說是賭上了自己的一生。
說到這兒,我就去查了一下2016年北京市的離婚率:39%。刨去那些因為想買二套房被逼無奈假離婚的中年夫妻不談,其中三分之一的夫妻結婚不到五年就離婚,五分之一的小夫妻結婚不到一年就到民政局故地重遊說拜拜了。而在英格麗·褒曼的老家瑞典,離婚率更是高達65%。
數據告訴我們,不是誰和誰年少時一往情深,就真的能到最後白頭偕老的,那些完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被時代傳唱是因為稀少;迪士尼的電影里頭,往往王子和公主曆經艱難險阻在一起之後,電影也就ending了。
然而,普通人離婚,頂多考慮一下財產分割問題,承受些來自身邊親戚朋友事的閑言碎語;而對於明星來說,輕則損害自己的公眾形象,重則影響自己的事業和前程。作為普通人,離婚尚且要被身邊的人說三道四一番;而明星們除了身邊的七姑八大姨,還有媒體的長槍短炮和卓偉之流盯著,一旦離婚,面臨的將是大眾和媒體的悠悠之口。
同樣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選擇懷孕生子。白百何24歲的時候生下了兒子陳盛桐;英格麗褒曼則是在23歲就和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生下了女兒Pia Lindstrom。在褒曼的傳記中她自己提到:她與丈夫離婚後,去探望女兒皮婭;分手時,她對女兒說:“我們很快就會見面的。”事實上,她們母女在相隔六年後再次相見。
愛情這個東西,既是偉大、純潔、美好的,但同時又是極端自私的。英格麗褒曼為了愛情選擇出逃,從結果上看,她得到了愛人,而她的女兒卻失去了母親。在出軌事件發生之後,除了對一個女人對丈夫忠貞的社會要求,這種對家庭的離棄也是為當時的美國社會和現在的中國社會所不容的。
同樣的,兩個人早期在大銀幕上,最初都以青春甜美的形象出道。細數白百何自出道以來的所有電影形象,不管是在《和青春有關的日子》中飾演的小喬、還是後來在失戀三十三天里的黃小仙,白百何都是以清純可人不世故的形象示人,所拍的電影也都被歸為“小妞電影”這一類型。
而英格麗褒曼在早年更是被美國人稱作“好萊塢清純女神”。所以,出軌這件事情放在她們身上就更加的讓人不能容忍。當一個明星的私生活和其銀幕形象設定偏差過大的時候,觀眾不自覺的就會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從而引起眾怒。
年少成婚,又早早成名,正是白百何和英格麗·褒曼共同的悲哀之處。
《失戀33天》
白百何如今遭眾人抵製,參加綜藝節目遭遇臨時換人,參演的電視劇也被傳出要下架,一切可謂對其的事業影響不小。而英格麗·褒曼所面臨的處境甚至更為悲慘:在美國,大眾抵製她的電影,罵她是斯德哥爾摩蕩婦,電影公司也因此視她為票房毒藥;被民主黨參議員艾德溫·C·強森在美國參議院中公開譴責,稱她的行為是“女人之中一個糟糕的範例並導致了邪惡巨大的影響”;被好萊塢驅逐,也在意大利自我放逐了七年。
在如今人們眼中,那段被當時的人視為不道德的婚外情已經成了好萊塢一段浪漫的羅曼史,褒曼的行為不僅遠離了“不道德”這三個字眼,更是被當做了逃離沒有愛情的婚姻,勇於去追逐個人幸福的女性先驅。她的那封寄給羅塞里尼的自薦信,也被當成了兩個人愛情河流的源頭:
“我看了您拍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戰火》,並且非常喜歡它們。如果您需要一個能講流利英語、還沒忘記她學過的德語、能湊合說些法語,和隻會用意大利語說“我愛你”的瑞典女演員的話,那麼我已經準備好去跟您一起拍電影了。”
想和你一起拍電影,但是之於你的語言,我隻會說“我愛你”。在鹹魚眼中,這簡直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告白信了。
其實英格麗早在三年前,就提出過離婚,只是丈夫彼得絕不肯同意,多次以要駕車撞樹自殺來要挾她不肯離婚,甚至還提出兩人就算離婚,英格麗也不許再婚的要求。最終,讓她下定決心要離開她的第一任丈夫的是一張照片:
有一次,英格麗不想去照相館,就以家庭為背景拍了一張頭像照。誰知被丈夫看穿那把椅子是家里的,大光其火。因為英格麗犯錯了。英格麗生氣地說:“對了,我又犯了一次錯誤。但是,人總是要犯錯誤的,你也會犯錯誤……”彼得卻說:“我……我犯過錯誤嗎?不,我為什麼要犯錯誤?我總是三思而後行,反複權衡利弊得失之後再作決定。”
英格麗忖度:“這下得離婚了。我不能和一個認為從來不犯錯誤的人一起生活。”
面對控製欲極強並且極度自負的丈夫和可以拯救她脫離苦海的情人之間,英格麗做出了她的選擇。而這所有的細節,都被被媒體大大的忽略了,不管是70年前還是現在,媒體們都知道觀眾和讀者最想要看到的是什麼。就這樣,英格麗褒曼在人們眼中從一位風靡世界的女明星變成了一位蕩婦。
然而在今天,如果你在網上搜索英格麗褒曼這個名字,你就會發現關於那段驚天動地舉世皆驚的私奔,在當她被當做一位演員談起的時候之後就只有短短13個字:1949年赴意大利拍攝電影。談起英格麗,人們提起最多的是她一生滿載的名譽,在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了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至於什麼好萊塢世紀十大醜聞之一,不過就是花邊小報隨意提起的邊角料。
前兩天在電影資料館有幸見到鄭大聖導演,他說過這麼一句話:做戲,不過就是做戲,看看就得了,不必當真。這句話說的是電影觀眾要將電影情節和真實生活區分開來,同樣的,這句話放在演員身上同樣適用。
演員所表演的角色不過只是活在銀幕上的,和演員本身是兩回事,可觀眾卻總愛將兩者混為一談。說實話,縱觀如今娛樂圈,在一線小花中,白百何算是無數不多既有長相,又有演技的一個。在影視圈人才凋敝的今天,因為這種花邊新聞折去一個,實在是可惜。
海明威曾在英格麗褒曼被眾人攻訐時給她寫了一封信,如果白百何能看到這篇文章的話,這也可以當作是寫給她的:
我們僅有一次生命。人無所謂什麼美名久傳或惡名昭著。我在紐約知道,你是個傑出的女演員,傑出的女演員,早晚總有大災大難。假使沒有這種災難,連倒糞便也不如了。人們對傑出演員的一切都會原諒的!
推薦 |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