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決定你今後能走到的人生高度的,不是「智商和知識」,而是這種能力!

大家好,我是有錢人這麼想小編eva!今天要來說說關於「決定你今後能走到的人生高度的,不是智商和知識,而是這種能力!」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決定你今後能走到的人生高度的,不是智商和知識,而是這種能力

如果你想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那就努力讓自己配得上它。

01

從出生起,學習就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事情:

學習知識技能,學習建立人際關係,學習提高工作效率等。

然而很多人興致盎然,面臨的情況卻是這樣的:

讀完一本書,卻不記得講什麼;

美劇看了一籮筐,英語還是磕磕巴巴;

公眾號、牛人帖,一個都沒落,卻還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體系。

相比之下,那些遊刃有餘的學霸,不僅成績優異,還有拿得出手的特長。進入職場後,也一路開掛,成為人生贏家。

 

比如美國雙料冠軍喬希‧維茨金,9歲起,便8次獲得全美國際象棋冠軍,13歲獲得「象棋大師」頭銜。縱橫西方棋壇10年後,他又研習太極拳,21次獲得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成為名副其實的「太極拳王」。

對於自己是如何在這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領域裡達到世界巔峰的,維茨金的說法是:

我意識到自己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擅長的是學習的藝術。

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其實是學習力。缺乏有效的方法,隻會消耗天賦,陷入低質量的學習。

維茨金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寫入《學習之道》一書中,向讀者分享了任何人都能掌握,適用於任何領域的終身深入學習法。

 

 

02

朋友曉川的遊泳學習計畫落敗了,夏初興致勃勃地買了裝備,但才去了幾次就意興闌珊了,認為自己沒有遊泳方面的天賦。

作文寫得不好,因為天生沒寫作細胞;工作沒起色,因為自己個性散漫,不適合這種細緻的工作……曉川常常陷入習得性無助。

曉川這種對於學習能力的認知,心理學家將之稱為整體理論,持整體理論的人傾向於將成敗歸結於一種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認為自己的綜合智力或技能水平是一個固定的、無法繼續演變的「整體」。

例如,我一讀書就犯困,天生不適合學習;我籃球好,是因為我運動神經比較發達。

 

而與此相反的是漸進理論,更多地把成敗歸結為自己的努力,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是漸進的,凡事皆有努力的空間,隻要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就能獲得成功。

事實上,從天賦歸因,為自己找藉口,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萬維鋼認為:想要成為高手,智商達到120即可,再高的智商意義就不大了,剩下的就是比誰的身體好,誰能投入更多能量,誰有足夠耐力堅持下來。

因此,任何人隻要專注於一個領域,付出足夠努力,即便不一定能成為專家,至少也能躋身所在領域的前10%。

遇到困難,與其被動接受現實,不如主動改變,調整戰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03

很多人喜歡講「套路」,尤其是在學習某項技能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蒐集各種套路、技巧。

比如要學習PPT、素描,類似《讓PPT做得更漂亮的6個技巧》、《七天學會素描》等乾貨滿滿的文章沒少收藏。

剛入門就能學到大招,坐擁大神牛人的技巧,一種也不過如此、手到擒來的錯覺讓人頗為享受。

然而一味走捷徑,而不是想著花功夫夯實基礎,就如同高屋建瓴,華而不實,到後期更容易放棄一切努力。

維茨金提出,讓我們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在學習過程中,深度勝於廣度,質勝於量。所有的絕妙創意或「神來之筆」,無一不是以紮實的基本功為根基的。

 

紮實基本功,維茨金用的學習方法是「劃小圈」,即把任務分解成小的動作、步驟,著眼於關鍵基礎模塊的練習,直到十分熟練,再把知識組塊,連成網路,最終達到像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的境界。

例如,作者學習象棋時,從反覆練習馬和兵入手,體會每個棋子的特性,再掌握其他棋子的用法,最終獲得對整個象棋局勢的操控能力。

劃小圈需要專注,更需要刻意練習。

維茨金在練習太極招式時,每天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一個細小動作,花上數個小時就是為了練習把手伸出去幾寸,然後又一點點收回來。

我們生活在一種專注度不足的文化裡,面對來自手機、網路等各種信息,很難集中注意力。是甘於成為淺水的小魚,還是奮力看到絢麗的海底世界,取決於你。

 

 

04

古印度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個人想步行穿過大陸,但當時地球上佈滿了荊棘。他有兩個選擇:一是鋪一條路,征服大自然;二是做一雙草鞋。

第二種方案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軟區域:接受任何外界環境和條件,主動適應環境,專注自己的目標。

例如寓言中做草鞋的方案,沒有將成功建立在一個「服務於他」的世界或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之上,而是建立於才智的準備與堅韌的意誌力之上。

與軟區域想對應的就是硬區域:一個滿足自己要求的舒適空間。例如,工作和學習時,要求環境要安靜、天氣要不冷不熱、周圍的人不打擾,否則就無法集中注意力。

 

專注目標和內心,維茨金的做法是每天花15分鐘時間練習冥想,這段時間隻關注自己的呼吸。

無疑,我們無法一直處在一個完美的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不完美,創造「軟區域」,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都能泰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讓自己的心變得有彈性,學做疾風下的勁草,適應外界環境的干擾。就像南懷瑾說的: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05

在知識爆炸、節奏加快的時代,學習能力的高低,更是直接影響了你的人生高度。

如果你想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那就得讓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欽佩都是靠努力獲得的。

 

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盡最大的努力自我要求,體會揮灑汗水的暢快淋漓,體會自律帶來的自由,體會到每一次成長的變化。

而學習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將學習到的技能應用到生活中。

斯科特‧揚說過:

學習上的投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益處,前提是你能真正應用那些花時間學來的各種知識。

學以致用,把學習應用到實際,最簡單的就是,比如你看完這篇文章,寫下你的評論。

時代正在獎勵那些努力踐行終身學習的人,他們將擁有更幸福更體面的生活。

作者:葫蘆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讓生活簡簡單單!握住一縷陽光的時候​,便有了陽光般的心態! 知足、感恩、達觀,繁華塵世裡! 享受家常的溫暖,憧憬平實的夢想! 自由自在,真實坦然! 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不要置之不理,傳遞出去,你就是幸福的人! 我是eva小編,祝你平安喜樂!

Reference:COCO01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