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不耐傻傻分不清楚!小心誤把過敏當不耐!拿生命在開玩笑!
治療食物不耐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避免食用那些導致腸胃不耐的食物。
當你吃了某類食物感到不適,到底是食物不耐症,還是過敏症?前者症狀較輕,一般沒有致命威脅,後者則驚動免疫系統一觸即發,嚴重時出現過敏性休克。
專家指出,人們常常把食物不耐症(intolerance)和過敏症(allergy)混為一談。
無論是為了避免身體不適,或者是預防愛吃送命,認識兩種症狀一樣重要。
20歲的莉莉(化名)開始較常喝咖啡拿鐵後發現,自己每次喝完都會鬧肚子,頻頻跑廁所。
為了證實自己到底是對咖啡因敏感,還是對乳糖不耐,她到醫院做了檢查。
經過醫生的診斷確定,她患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治療乳糖不耐症方法簡單,但需要一些自制力。
所有乳製品,包括牛奶、鮮奶油、芝士、優格、冰淇淋;牛油、含乳糖的沙拉醬,以及許多西式糕點,她都要注意小心食用。
有時候嘴饞,她還是會面不改色地吃完整杯雪糕,瀉肚子就由它吧。
她試過在飛機上把一杯雪糕吃完,肚子也很爭氣沒給她上演直奔廁所的小劇。
到底她是輕度還是重度不耐?她說:「我也不知道。
同樣是冰淇淋,A品牌吃半杯就肚子痛,B品牌吃一杯安然無事。
」
每次聚餐,莉莉品嘗甜品都帶有冒險心理。
「秀色可餐」的椰汁布丁乳糖成分到底有多高?吃進肚子後腸道反應會告訴她。
亞洲人多缺乏乳糖酵素
受訪的腸胃病學家指出,亞洲人患有乳糖不耐症十分普遍,新加坡人10個人當中就有9個人有輕重不一的乳糖消化問題。
患者因為腸道里的乳糖酵素(enzyme lactase)較少,無法正常地消化乳糖,以致乳糖殘留在腸道發酵釋放氣體,造成腹脹腹瀉。
百匯東岸醫院營養治療師葉維銘說,乳糖不耐症患者對乳制食品的不耐程度因人而異。
有人喝完一杯牛奶沒有出現症狀,有人才喝半杯就要跑進廁所。
鷹閣醫院胃腸病學家斯溫貌埃(Dr Thwin Maung Aye)說,食物不耐症自古以來便存在,不同研究均顯示,全球人口有約15%至20%有此飲食問題。
乳糖不耐症常見於亞洲社會。
原因是亞洲人受基因遺傳影響,腸道里缺乏乳糖酵素,無法消化乳糖,而對乳糖產生不耐症狀。
較常見於白種人的食物不耐症則是麩質不耐症(gluten intolerance)。
食物不耐症和過敏症的區別
國大醫院腸胃與肝臟科顧問醫生李傑峰指出,導致食物不耐症的原因很多,患者有時會誇大病症反應,要準確地評估食物不耐症並不容易。
2014年最新的數據顯示,新加坡食物敏感的案例保持穩定,並沒有顯著增加。
除了乳糖不耐症,其他較常見的病例還包括食管裂孔疝(esophageal hiatus hernia)患者可能對辛辣食物不耐;也有人食用了咖啡因、味精而感到頭痛,這也是食物不耐症引起的。
李傑峰醫生指出,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有時也出現食物不耐症的症狀,對某類食物感到恐懼或者厭惡。
斯溫醫生說:「食物過敏的症狀更加嚴重,人們應該警惕,不要把敏感誤當作不耐。
」
要如何區別食物不耐症和食物過敏症?他說,食物不耐不會出現過敏症狀,不會危及性命。
而食物過敏症以身體免疫系統對某類食物蛋白質反應過敏,最嚴重的情況將波及呼吸道、腸胃道、皮膚及心血管,迅速出現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李傑峰醫生指出,除了呼吸道受阻的休克症狀,食物過敏症的症狀還包括皮膚癢、腫脹、出現風疹;眼睛紅腫,流淚。
食物不耐症的症狀不是由免疫系統引發,因此症狀較輕,常見的包括胃酸倒流、腹瀉、腹脹。
葉維銘營養治療師說,牛奶過敏症患者的症狀和乳糖不耐症患者不同,情況更加嚴重。
他們會出現皮膚癢、腫脹,有的還會感到呼吸困難。
當身體免疫系統視牛奶蛋白質為有害物質,就會釋放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抗體中和敏感原。
下一次再接觸到牛奶蛋白質,免疫球蛋白E抗體便會警示免疫系統釋放化學傳導物質,引發一連串的過敏症狀。
診斷食物不耐症
只有非常少數的食物不耐症患者年紀大了,不耐症狀隨之消失。
而食物過敏症在童年時期便出現症狀。
李傑峰醫生指出,還需要更多研究幫助醫學專家了解為何有些人年紀大了食物不耐症狀會消失。
診斷食物不耐症有時需要長達數個星期的時間,如果患者對好幾種食物不耐,時間更長。
斯溫醫生說,疑似乳糖不耐症患者會接受口腔測試,測試氫含量。
測試麩質不耐症或乳糜瀉(celiac disease)則需要驗血確定敏感度,再採用內窺鏡抽取小腸細胞化驗進一步證實。
若患者接受活組織檢查證實皮膚症狀和麩質不耐證患者症狀吻合,則無須進行內窺鏡檢查。
乳糜瀉屬於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麩質(俗稱麵筋),損害腸壁。
麩質指的是大麥、小麥、燕麥、黑麥(rye)、小黑麥(triticale)等穀物中最普遍的蛋白質。
葉維銘營養治療師說,一旦腸壁受損,人體無法正常吸收營養,會導致營養不良。
乳糜瀉患者必須終身嚴格保持無麩質飲食。
食物不耐症患飲食清單
治療食物不耐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避免食用那些導致腸胃不耐的食物。
因為乳制食品吃不得,營養可能不均衡,乳糖不耐症患者須注意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
葉維銘營養治療師為與乳糖不耐症、麩質不耐症或乳糜瀉抗戰的患者列出飲食清單。
·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食用食品:
-根據忍受程度,可食用少量的牛奶和乳製品
-無乳糖牛奶
-米漿、杏仁漿、豆漿
-無奶烘培食品或加工食品
-無乳糖食品
應避免食用的食品:
-所有乳製品
-含有牛奶的食品
-沙拉醬,例如美乃滋、凱撒沙拉醬、蛋黃奶油酸辣醬(hollandaise sauce)
-含有牛奶、乳製品、巧克力的烘培食品,包括麵包和麥片
-含有牛奶或芝士的加工肉品
·麩質不耐症或乳糜瀉患者可食用食品:
-無麩質的餅乾、義大利麵、醬料等食品
-米、米粉、藜麥(quinoa)、100%蕎麥麵、玉蜀黍、小米、馬鈴薯、番薯、金瓜
-牛奶
-無麩質燕麥
避免食用的食品:
-大麥、小麥、燕麥、黑麥、小黑麥、麥芽,以及含有這些穀物的食品或用作食材的食品
兒童食物過敏症治療方法
本地醫院設有專門療程幫助食物過敏的兒童提高過敏反應閾值。
原來食用極少量(兩百分之一)花生就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小朋友,接受治療後可以食用10粒、20粒甚至更多花生。
新加坡較常見的食物過敏症包括花生、貝類海鮮和雞蛋。
兒童食物過敏的症狀,通常在食用含有過敏原(allergen)食物後數秒或幾分鐘後便有反應。
食物過敏症令人防不勝防:在外用餐時即使確認食物來源、烹調用料,也可能有漏網之魚;每次購買食材細讀食品標籤,長時間下來也是一種精神負擔。
小朋友食物過敏有時隨著年紀長大症狀會消失。
一般若五歲後還是有食物過敏問題,也就是說免疫系統無法與過敏原和平共處,得長期防範食物過敏症。
兒童口服食物免疫治療
針對兒童食物過敏症,國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兩年前實施口服食物免疫治療(Food Oral Immunotherapy),幫助對花生過敏的兒童提高過敏反應閾值。
約20名6歲至16歲,患有食物過敏症的兒童參與了治療,並都得到改善。
今年院方把治療範圍擴大到對牛奶過敏的兒童。
貝類海鮮過敏症的治療目前正在研究階段。
治療的方法是透過逐漸地增加過敏原的劑量,觀察兒童的反應。
小朋友接受第一次療程時,醫療人員會在旁觀察兩小時。
小朋友適應沒有問題,便可回家在父母的監督下每天服用同樣劑量。
每次增加劑量都須到醫院接受觀察。
療程時間為時數個月到一年。
國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顧問醫生蘇堅毅說,經常少量地服用敏感原有助於教導身體免疫系統學會容忍敏感原。
這些敏感原會與免疫系統的調整細胞(regulatory cells)互動;細胞會給免疫系統釋放安全訊號,「這個敏感原是無害的,再接觸不用反應過敏」。
公眾千萬不要以為明白免疫系統的溝通原理就可以自己在家測試敏感原劑量。
蘇堅毅醫生說,醫院採用非常精細的儀器控制劑量,家中沒有這些設備無法安全進行。
每次服食的劑量都需要精準,缺乏適用的醫療器材很容易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