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媽媽,我們不買頭等艙是因為窮嗎」?網上最紅的回答我並不贊成

前幾天,有個媽媽私信我:

“暖媽,清明節帶孩子坐飛機出去玩。她看到她同學坐頭等艙,就想讓我們也買頭等艙。可我們也是普通工薪階層,頭等艙的票價真的很貴啊!她問我們,是不是因為家裡窮才不買頭等艙?我應不應該告訴她,我們沒有她同學父母有錢,買不起頭等艙的票?”

關於錢,對很多家庭來講都是個尷尬的話題。
孩子大了,開始跟別人比較物質條件了,是虛榮和攀比嗎? 討論了那麼久的窮養or富養,孩子有物質需求,我應該滿足嗎? 當孩子的要求超出經濟條件時,應該怎麼跟孩子表達“這個東西我們買不起”?
 

對此,網上最火的回答是:

“應該把孩子的物質的追求,引導到學習的努力上來。 應該把孩子對品牌的關注,引導到對舒適度的感受上來。 應該讓孩子知道,物質並不重要,精神才是更加無價的。”

對不起,這個回答我真的贊成不起來。

成年人尚且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孩子想要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怎麼就扯到了“物質是身外之物,精神才更值得追求”的層面?

前兩天陪暖暖玩的時候,暖暖突然說:

“媽媽,我們搬了新家能不能買個大電視啊?我去小敏家,她家的電視就比我們的大好多。我想要個大電視。”

說著,還用手比劃著她喜歡的大電視應該有多大,很期待的樣子。

奶奶聽到了,在一旁忙說:

“小小年紀,比點什麼不好!你怎麼不說人家字比你寫得好,英語比你說得好呢?我們家沒別人有錢,可比不了這個!”

暖暖一聽,嘴巴一撇,氣呼呼地衝進臥室去了。

其實我理解奶奶的立場和用意的。希望孩子不虛榮、不攀比、做好自己。在我小時候,媽媽也是這樣教育我的。

不過,在物質不再那麼匱乏的今天,暖暖面對著比我們那時候更富足更精彩的世界,這麼直接的跟孩子論證“有錢沒錢”,已經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了。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觀點跟我之前在《父母常說這幾句話,可能會讓孩子窮一輩子》這篇文裡講到的不謀而合:

我特別不贊成用“我們家很窮”,這樣的話來“規範”孩子對物質的慾望。

我不是說要不顧自己的實際條件,給予孩子超出能力範圍的物質,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而是我不想讓她覺得:那些看上去很好的東西都可能很“貴”,而那些“貴的東西”只能有錢人才配擁有。我不該奢望、不能追求、更不配得到。

之前網上有一段關於“我們家是不是很窮”的回答,得到了最高讚,很多人說值得讚賞。

這位媽媽說:

“作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對嗎,那電視的大小重要嗎?別人家的房子比我們家漂亮,但是有我們家溫馨嗎?別人的鞋比你的貴,但有你的鞋舒服合腳嗎?

媽媽不換大電視,是因為媽媽希望你不要迷上看電視,而要專心學習;媽媽不換大房子,是因為我們一家四口住在這裡真的好溫馨!

等你以後成家了,我們的家庭成員增加了,那時候才要換大房子;媽媽不給你買貴的運動鞋,是因為鞋子的重點是在於穿得舒不舒服,而不在於它是哪個品牌。我們何不把買貴鞋的錢存起來,以後作為以後上大學的學費呢?”

額……

這回答到底是什麼鬼?居然還有那麼多人覺得“超級令人讚賞”?

在我們小時候,“勤儉節約”就是美德。但就現在來說,教會孩子重視金錢,建立正確的金錢觀、理財觀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我並不是說,貴的東西就一定好。但現實中,大部分有品質的東西,一定也有著與之匹配的價格。但按照這位媽媽的回答,好像所有高價值的東西都代表著情感上的負面。

擁有大電視的孩子,有一定不能專心學習嗎?

房子比自家大的家庭,就一定不溫馨嗎?

一雙貴的運動鞋,除了品牌價值,也是真的很舒服啊!

不是說買貴的鞋子鞋、追求大房子大電視就是對的。但這位媽媽的回答,至少得真正得到孩子的認可和折服吧?

在我看來,雖然表面上,這位媽媽與孩子溝通很注重技巧,巧妙地駁斥了孩子對物質的嚮往。但事實上,跟以前告訴孩子家裡很窮的方式來剝奪孩子對物質的期待,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樣的的回答,並沒有讓孩子真的懂得”物質“對於生活的意義,而只不過是迴避了孩子對物質的嚮往和慾望而已。

孩子在當下並不會心服口服地認可。而且一直這樣下去,也許孩子再也不敢靠近價值高但卻真的很美好的東西。

真正健康的金錢觀,是首先承認對物質的嚮往。
頭等艙一定會比經濟艙更舒服。帶花園的別墅一定會比老胡同的蝸居更舒適。大電視一定會比小電視觀影感受要好,而如果有機會擁有自己的家庭影院,觀影感受肯定會更棒。

這些貴且美、貴且好的東西顯然是存在的,只是目前的我們無法擁有。但正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擁有它的能力,所以才有了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奮鬥的理由。

其次,真正健康的金錢觀需要承認現實的差距。
人家的房子真的比我們家美,人家的大電視真的真的比我們家的效果好,人家的貴球鞋真的很舒服。

世界很大,永遠有比你想像更讓人驚奇的東西。

承認現實的差距並不是說,別人家有莊園,我們一定也得拼出一座莊園。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有人費勁千辛萬苦,才來到羅馬,而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

承認差距的真正意義在於,了解並承認世界本身就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才能給到自己和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別讓認知,成為我們給孩子的天花板。

很多時候,我們窮盡一生,想要達到的高度,不過是別人的起點。
但是,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也許我們永遠不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但我們可以成為比以前的自己更富有更優秀的人。

現在還流行一個觀點,我也不贊同。

有人說:“當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這樣的問題時,就應該警惕:孩子的虛榮心開始要冒頭了!”

這口大鍋,估計連“虛榮心”都不想背吧!

其實孩子小時候,比我們想像的更單純。就像暖暖,她希望要一個像小敏家一樣的大電視,我想她關注的點,並不是大電視價值多少錢,而是看紀錄片就更棒了啊!

孩子想要一個跟同學一樣的文具盒,也可能不是因為文具盒多貴,而是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跟同學的一致感和歸宿感。

我們總還是習慣,把金錢與負面的很多事情掛鉤,常常覺得談錢就很羞恥。孩子貧富意識萌芽並不是洪水猛獸,不需要孩子一問就拉響警報。

反而,在這個時候,

盡力去滿足一下孩子的物質要求

也許會是更好的答案。

3歲的時候,

想要一個大的玩偶熊,

等到30歲才得到,

再也不會有那樣興奮了。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當下能擁有一雙好球鞋,可能意味著是多大的鼓勵和為之努力的目標。

物質和金錢只是工具,沒有好壞之分,它的好壞只看我們怎麼去用它。適當的用美好的物質去鼓勵孩子,有什麼不可以呢?

當孩子也體會過,美好精緻的事物和生活,他才會更多動力去爭取更好的人生。

至於回答開頭那個媽媽的問題,應該怎麼告訴孩子我們買不起呢?

其實我覺得大大方方的告訴就好,不需要為擁有而羞恥,就也不需要為買不起而愧疚。

我會告訴孩子:

1.是的,他們的確比我們有錢。但我們也不窮,因為我們可以負擔得起我們需要的東西。

2.的確還有很多更好的東西是我們買不起的。所以爸爸媽媽才要更加努力的工作。而你也要更加努力,這樣你以後才能買得起自己想要的。

3.跟別人比沒有意義。一個人再有錢,也總會有人比他更有錢。但我們可以跟自己比,我們通過努力,每天的日子都比前一天過得好,才更重要!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