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現在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爸媽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曾經也是個孩子。

因為現代思維的轉變,如今的孩子越具有個性鮮明和獨立自主的特點,光是打罵責罰,肯定是解決不了教育問題的。因此,對教育孩子感到束手無措、苦惱困惑的父母們,應該收起手中的「棍棒」,嘗試和孩子多溝通,儘量用鼓勵、引導和勸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走上勤學苦讀的「正軌」。

李玫瑾教授曾經把教育孩子總結為「四個不要」: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只是陪在孩子身邊,肯定不能算是「有溫度」的教育。

和父母一樣,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成年人需要尊重、理解和認可,孩子同樣需要重視、呵護和稱讚。在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被批評的這一點上,大人和小孩,其實沒有任何區別。

那問題來了,作為父母和老師的成年人,當我們自己犯了錯誤,想要被上級、老闆或管理者批評責罰嗎?

顯而易見,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足夠認真、努力和負責地做好一項工作,還會受到批評和埋怨時,我們的內心肯定是崩潰的。在成年人的心裡,哪怕是管理者或老闆,如果不能從事實、道理和理論上說服自己,那麼不管他們說什麼、罵什麼,自己的心裡也是斷然不會心悅誠服的。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果認為孩子犯了錯,或是不懂事、不聽話,那就應該從引導和教化的角度出發,從實際事例、日常生活和當前形勢出發,即便不能和顏悅色,那也應該心平氣和地,放低姿態、壓低聲音,站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礎上,搞清楚孩子心裡的困惑、煩惱和委屈,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共情和溫情。

而共情和溫情,恰恰是父母解決孩子教育問題的關鍵所在。

大多數情況下,在父母說教的時候,孩子不服氣、不樂意、不想聽,並不是因為我們說得不對,而是因為我們沒有真切細膩地體察到孩子的心中所想。

有的孩子剛和小夥伴吵了一架,心裡還氣呼呼的,可是父母一見面就劈頭蓋臉地罵、暴跳如雷地打,就算是孩子做錯了,心裡也必定會瞬間崩潰,只想要大哭或逃離。

有的孩子調皮貪玩,從早到晚無時無刻都在奔跑和打鬧,累了一整天,父母一下班就讓他們老老實實地坐在書桌前寫作業、背課文,這效果能好嗎?

有的孩子平時學習不錯,偶然有一次考試沒考好,成績跌落谷底,父母就從早到晚地念叨著孩子不努力、不懂事、不聽話,孩子的心裡能好受嗎?

所以說,許多父母覺得自己盡心盡責地教育孩子,甚至採用打罵責罰的極端做法,孩子還是沒長進,實在不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怒氣未消、氣猶未平的時候,父母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態情緒,給孩子一點緩解情緒的時間和空間,等心平氣和了,再對孩子說教,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孩子因為嬉戲打鬧而感到疲憊和勞累時,不妨讓孩子先休息和調整好學習狀態,再專心寫作業、背課文。

當孩子偶爾發揮失常、成績下滑的時候,父母自己首先不要自亂陣腳、反覆嘮叨,而是應該給孩子知錯就改和亡羊補牢的機會與寬容。

作為父母,如果對自己的孩子都不耐心、不體貼、不相信,那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
總之,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打罵責罰,而是父母的寬容耐心,體貼關愛,尊重信任。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