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兩性

不稱職父母,經常說這「3句話」——心靈的傷痕,一輩子都好不了!

養育一個孩子,不只希望他平安健康,也希望能成為一位有教養和聰慧的孩子,俗話說「生孩子容易,教養孩子卻很難」,教導孩子處處都是學問,尤其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更為重要,要是理念不合,家中經常爭吵,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極大的壓力,最後導致孩子的價值觀走偏.....

雖然教育孩子的方針有很多種,但是有很多話非常的傷人,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他聽不懂,有很多話,我們大人不見得會對自己身邊的人說出口,但面對自己的孩子,總忍不住脾氣的說出傷人的話,一時憤怒的言語,孩子也會記得一輩子。身為父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非常重要。

所以以下這些話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出口,這些話雖然很容易不經意脫口而出,但無形之中卻是最傷人的利器,我們人最痛的,不是身上受的傷,而是心靈的傷痕,它一輩子都好不了!偏偏很多父母都沒有自覺。「父母總是對的」這是一種明顯錯誤的理論,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

以下這3種有害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通常會把幾句話掛在嘴邊。

01控制型父母——我這麼說,都是為了你好
很多人對愛會有這麼一種誤解——把控制當成了愛。
對於一個還沒有學會行走,還未習得獨立進食能力的嬰兒來說,父母的「控制」是生存必備的外在條件。而一旦孩子已經習得了相應的能力,而父母依然要採取這些「過時」的措施去要求孩子時,過度控制就產生了。

教育的目的,實際上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度控制的父母,往往內心也是依賴型的人格,因為他們自己也並不具有獨立的人格,所以便會採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子女。

控制型的父母,通常會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認為自己有那能耐嗎」?

「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難道就不懂的感恩嗎」?

完美主義型父母——把你生出來,是我這輩子最錯誤的決定 有些父母,習慣性的對孩子吹毛求疵,在他們嘴裡,永遠一個比你更好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通常會採用過激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所犯下的錯誤。
而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往往會不斷的苛求自己去獲得他們的讚美;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也會意識到自己無法達到父母對於自己的期待,從而變成了一個「壞孩子」。完美主義會阻礙孩子「成長型心態」的形成,他們更有可能會用一種非黑即白的方式去看待自己,一旦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失誤,就如同到了末日一般。

成長型心態則會傾向於從大部分的失敗中吸取經驗,從而讓自己成長。很多追求完美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善於拖延的孩子。因為對他們來說,失敗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而不斷的拖延,就可以避免讓自己去面對這種危機。

02完美主義型的父母,通常會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

「如果可以,我寧願我沒把你生出來」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麼」?

「你就是個廢物」。

「精神虐待型父母——養你還不如養條狗」 。

有些父母雖然從未對孩子進行體罰,但卻常常在精神上給予沉重的打擊。精神虐待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很多人可能都無法意識到這些言語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因為「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在這種觀點的統治下,大部分人會無法意識,這些是來自於外部的傷害,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真的出現了問題。合理化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要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給我們帶來的錯覺。

根據洛克的「白板說」,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板。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壞」的,我們需要明白,幼年時期所受到的那些批評與攻擊,是無法代表我們真實的自我的。

精神虐待通常有以下3種形式:
高頻率的把你和他人做比較,進行貶損; 提出與年齡或自身能力相符的要求; 忽視。

03精神虐待型的父母,通常會把以下幾句話掛在嘴邊:

「我到底為什麼要生你,早知道就不要你」

「跟某某某比起來,你真的是糟糕透了」

「都幾歲了,這點小事還做不好」?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人格的形成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原生家庭不會決定我們的人生。要走出原生家庭的負面作用,我們需要意識到,在我們的童年裡,父母哪些負面的行為與言語給我們帶來了傷害。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原生家庭會成為很多人為自己當下的失敗與負面感受的一個合理化原因。
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沉溺在其中,不會給未來帶來任何的好處。想要改變,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識,客觀的去看待自己的過去,就是成長的第一步。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