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不聲張別人的私事,不嘲諷別人的難處,克制自己的評價,
是對人對事最好的尊重,也是做人最大的善良。

凡事不要總是帶著自己的偏見,先入為主地去評價、議論別人,
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別人有過怎樣的經歷,心中有怎樣的痛處。

生活中,和同層次的人爭論,是為了尋求真理,
而和不同層次的人,辯論就會演變成爭執不休,
既浪費時間和感情,還難分高下。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01
知人不評人

心理學上,有個「冰山理論」,意思是,我們視線所看到的冰山,
只不過占實際的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藏在不為人知的水下。

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像那一角冰山,外人看到的,從來都不是全部。
以前單位里有個姑娘,很小氣,同事之間的人前往來,
她一概不去;私下裡的聚餐,也從不參加。

不論誰讓她幫忙買點東西,回來時,
她總是一面遞過去東西,一面亮出自己的收款二維碼。

最可笑的,是有一次,我們幾個人在單位樓下的小攤上,各自買了幾斤水果,
輪到她給錢時,硬是因為老闆不找那2毛錢,大聲爭執了很久。

對別人小氣,對自己也吝嗇,慢慢地,我們背地裡都管她叫「鐵公雞」、
「小氣鬼」,她覺察到大家的冷漠,也漸漸默認了這種孤立。

離職前,她執意請大夥吃飯,席間,我們都喝得有點多。
她哭著說,「我的母親走了,以後我再也不用活得那麼斤斤計較了。」

那一刻,我們才知道,原來她的母親患有心臟病,
醫療費大部分都是她省出來的,她一直用錢給母親續命,
實在沒辦法活出這個年紀該有的驕傲。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也時刻提醒後來的自己:
輕易地給一個人下定論,對別人是一種傷害,更是一種不公平。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一位已做好術前準備的醫生,在進行手術前,卻突然離開了手術室。
視頻里,患者的家屬很不安,也表示很不理解。
醫生很快返回,手術按時進行,結束後,醫生主動向患者家屬解釋。

原來,醫生的父親在樓下ICU,猝然離世,醫生只是匆匆趕到樓下,看了父親最後一眼。
螢幕前,大家淚目致敬。

但你敢想像,在輿論盛行的今天,如果當事人不曾解釋,
這段放到網絡上的視頻,會給醫生本人、乃至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災難嗎?
以偏概全的評價,折射的是自己的淺薄;輕如鴻毛的標籤,是他人一生的重如泰山。
別人的經歷,我們無法全盤預料;別人的苦衷,我們不能感同身受。
知人不評人,是對自己言行的負責,更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

02
知事不聲張

當面戳穿別人的秘密,不僅傷人顏面,更拉低了自己的修養;
背後談論別人的隱私,不僅毀人清譽,更廉價了自己的人品。

網友@小麥 ,曾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鄰居阿姨突然指著她問:「你是你媽撿來的,你知道嗎?」
那一刻,她愣住了,父母待她視如己出,從未跟她講過,自己是抱養的。她頭一低,委屈地哭了。

樓道里,阿姨站在一旁哈哈大笑。那個笑聲,成為了她這輩子最大的陰影。
韓寒曾說過,「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
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因為尊重,所以不拆穿;因為慈悲,所以不忍他難堪。
知事不聲張,既會保全別人的體面,又能周全自己的修養。

作家甘北也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高中時期,她一個女同學的爸爸,是銀行的保安。
出於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自卑,這名女同學在被問及父親的職業時,
總是會說謊,「爸爸是銀行櫃檯的職員」。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始終沒人拆穿。

一次,大家去吃麻辣燙,她的爸爸穿著保安服迎面走來。
這名女同學羞愧難當,滿臉窘迫地杵在原地。

就在那一刻,有個女孩突然說:「我想去超市,一起吧?」,
於是不由分說地拉著她,往另一方向走去。

甘北說:「就這樣,大家默契地保護女孩兒脆弱的自尊心,整整三年。」
後來再相聚,女孩兒早已走出青春期的自卑,
大方地談起父親的職業,更是感激大家,當年沒有拆穿她。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光鮮,各有各的苦衷。
不道破別人的心思,是將心比心的情商;不觸碰別人的傷疤,是不動聲色的善良。
知事不聲張,對自己而言,是舉手之勞;對別人而言,卻是莫大的幸運。

03.
知理不爭辯

西方有句諺語:持久的爭論,意味著雙方都是錯的。
觀點不同,相互尊重;層次不同,無需爭辯。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人爭執不休,一個人說:「3×8=24」,另一個人說:「3×8=21。」
吵了半天都沒有結果,二人只好來到縣衙,請縣令評理。
縣令聽完後,吩咐左右說:「把3×8=24的那個人,拖出去打二十大板。」

那人十分不滿,就問縣令,明明他是錯的,為什麼挨打的是自己?
縣令說:「你跟一個3×8=21的人,都能吵上半天,不打你打誰?」
在不痛不癢的小事上,較高下,必定拉低自己的格局;
在雞毛蒜皮的瑣碎上,辯輸贏,終將耗費自己的心力。

用豁達化解是非,用沉默減少衝突。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
有一種豁達,叫「知理不爭辯」;有一種智慧,叫「得理也饒人」。

曾國藩年輕時,曾在長沙求學,有一位同學,經常來「找茬」。
曾國藩的書桌靠近窗戶,他就說:「光線都被你擋住了,我們怎麼看書啊?」曾國藩也不爭論,而是將桌椅搬到了角落。
深夜,曾國藩還在用功讀書。那位同學又有意見,「這麼晚還讀書,打擾我們休息,明天怎麼上課?」,曾國藩聽後,不再大聲朗誦,只是在心裡默念。
不久後,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又說:「是他把我的好風水帶走了,能考中舉人,也是因為沾了我的光!」
很多同學都為曾國藩抱不平,可曾國藩卻不以為意,還勸別人說:「他喜歡就讓他說,不必計較。」

《莊子》里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不講道理的人,沒必要費心解釋;認知不同的人,無需據理力爭。
喋喋不休,不如就此打住;斤斤計較,不如一笑而過。
欲成大樹,莫與草爭。將軍有劍,不斬蒼蠅。

04
我們成長的過程像是一隻瓶子,開始時是空的,我們一點一點充實它。

俗話說編筐編簍,難在收口。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學說話,
經過一段時間,經歷一些事情,開始變的沉默。
知人而不評人是因為我們懂得了沉澱。

把人當一面鏡子,看見別人長處時,就能看見自己的短處,
以短論長,貽笑大方,自然羞於啟齒,只能砥礪自己默默前行。

看見別人短處時,恰是我們的瓶子裡比別人多裝了一些,
這時候感覺洋洋得意的評論很容易脫口而出,而智者此時能冷靜自己,
把此作為前車之鑑,謹守謙受益的的法條,這是心靜的磨練。

活到老學到老,總有比我們強的,總有不如我們的,
如果總是在和短處相比,那我們永遠都處在長處的位置,但是也不會再變長了。

所以在自己的瓶子還沒裝滿的時候,做好守口如瓶,
不要被一時的得意亂了心智,畢竟笑到最後的才是笑的最好的。

人這一生,評價別人容易,認清自己太難。
不搬弄別人的是非,守口如瓶,是修養;不活在別人的嘴裡,守腦如玉,是修為。
願你我在修行的道路上,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與君共勉。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