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時事

「請幫我拔管,因為,我愛你」一個安寧病房的真實故事!

大家好,我是Ifunny趣味新聞小編Karen!今天要來說說關於「「請幫我拔管,因為,我愛你」一個安寧病房的真實故事!」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今年年初,一個來自呼吸照護病房的會診,讓我到現在都不斷會想起。

呼吸照護病房(RCW),是專門收治無法自主呼吸,必須要使用呼吸器的病人。

通常住在那裏的病人,多半都要臥床,做了氣切。有的可能還有意識,會點頭、搖頭,聽你說話;但絕大多數可能早已失去了意識,只有一個軀體,憑藉著呼吸器,一呼一吸之間在生命的大海中浮沉。

(source: imghost)
 

周爺爺,75歲,半年前因為一次大中風,被插了氣管內管之後就再也沒有醒過來了。

起初,家人覺得還有機會,再等等看。但一天一天的等待帶來的只是更深更深的失望。

醫師說:「長期插管很不舒服,幫爸爸做氣切好嗎?」於是,4個月前,周爺爺接受氣切的手術,仍然躺在那裏。

2個月前,周爺爺又經歷的一次肺炎,發燒、全身冒冷汗,差點就走了,但他的身體依然撐了下來。

1個月前,周爺爺的臀部出現了一個小傷口,後來愈來愈大,「褥瘡,在長期臥床的病人,很常見。」醫師又說。

看著腐爛的傷口,周爺爺的兒女們再也忍受不了,他們不希望爸爸的生活是這個樣子,於是提出了要撤除維生醫療的要求,也就是要拔除氣管內管並脫離呼吸器。這樣的結果,就是病人可能在脫離呼吸器後數小時到數天內死亡。

因此,我接到會診,並召開了家庭會議,和周爺爺的5個兒女們確認他們的想法。

那天,家族成員幾乎都到了,我們圍成一圈坐著,我先開口:「大家好,我是安寧朱醫師,今天找大家來,是想跟大家確認,關於要撤除爸爸呼吸器這個問題,大家的想法是不是一致......」

(source: imghost)
 

互相折磨的家人們

大哥先開口:「醫師,我們幾個都覺得爸爸這樣活著很辛苦,決定要讓他拔管。我們都討論好了……」

「嗯,如果大家都有共識,那我們接下來討論拔管的時候一些可能會面臨到的情形……」

不料我話還沒說完,二哥的太太說話了:「唉呦,真的要拔嗎?我剛剛去看爸爸,他的呼吸、心跳都很好,面容也很安詳,看起來沒有什麼痛苦,真的不給他一個機會嗎?醫師,如果不拔管,他有一天還是有可能會醒過來,是不是?而且,我們又不是他,說不定他想活下來……」

二嫂一說完,有一種瞬間會議室的氣溫下降10度的感覺,大家都低著頭看著地上,不說一句話。

我回答:「不是說完全沒有機會,只是依照目前看來,機會不大。」

小女兒終於忍不住了,眼眶含著淚水,說:「我們不要再折磨爸爸了!他不會想要這樣的……」

四哥聽到妹妹這麼說,忍不住補一句:「唉,小妹,那個時候在急診室我不是說嗎,不要幫爸爸插管,妳看看,現在變成這樣!」

小妹情緒爆發了,聲淚俱下:「那個時候很緊張,我也不知道阿!醫生說不插管就有生命危險,你要我怎麼辦!我……」她說不下去,一直掉淚。

(source: imghost)
 

如果周爺爺有「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話……

這樣的故事,在醫院的各個角落,每天都在上演。

聽著他們的對話,我不禁想,是什麼造成摯愛的家人需要彼此折磨?

如果周爺爺在健康的時候有預立醫療自主計畫,跟他的兒女說:「有一天如果我病得很嚴重,生命末期,請不要幫我插管。」

或是「無論如何,我都不想氣切。」,或是「如果有一天我沒有意識,只能依靠呼吸器,請幫我拔管……」

是不是周爺爺最後的生命可以保有比較多的生活品質?是不是他的兒女們就不會這麼受苦?

是不是……?

如果周爺爺有「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話,也許很多人的生命因而改變。

而我們呢?

生命,因愛而生;醫囑,為愛而立。

當生命走到盡頭苟延殘喘時,如何有尊嚴地保有選擇死法的機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通常癌症病患到了生命末期,粗估約有80%以上會伴隨嚴重的疼痛、腸胃或呼吸不適等症狀,而有些醫師或家屬,為了挽救病患生命,選擇直接讓癌末病患接受加護病房的照顧,全身上自鼻胃管,下到導尿管,插了十幾條管子,結果往往只是延長一、兩天的生命。這種情況,不但病患飽受殘酷的煎熬,家屬更需忍受與臨終病患分離的痛苦,於是如何讓臨終病患走的安祥、走的有尊嚴,便逐漸受到國人的重視。

在過去,有人主張用「安樂死」─幫病患注射致死的藥物;或撤除救治設備,以儘速結束其生命。主張「安樂死」的人認為這樣的作法是「仁慈的解脫」、「一了百了」,但不論從法律、道德、宗教或倫理來看都有爭議性。主張給予癌症末期病患及其家屬身、心、靈三方面照顧的安寧療護於焉誕生。

「安寧療護」的肇始與發展

近代安寧療護的觀念,是由英國女醫師桑德絲所提倡,1967年6月24日在倫敦近郊錫典罕設立的「聖克里斯福安寧院」,是世界上第一所臨終關懷的照護中心。筆者在1982年在美國進修時接觸這項新觀念,把原文「Hospice」譯成「安寧照顧」,並於1990年2月8日在馬偕醫院擔任淡水分院院長時,協助成立台灣第一家安寧病房。

「安寧療護」區分為安寧病房與居家照護兩大部分。其中,「安寧病房」就是提供像家一般溫馨的地方,鼓勵家屬與病患在一起,且由一組包括醫師、護士、社工、營養師、復健師、志工及神職人員等團隊,共同照護癌症臨終病患,主要的目的是盡力解除癌症病患的嚴重疼痛與其他不適的症狀。為尊重末期病患的醫療意願,有權決定病危時是否實施心肺復甦術。

 


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

根據臨床經驗,癌症患者必須忍受疾病本身帶來的強烈疼痛,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出現更為劇烈的不舒服症狀,一旦癌症末期的病患住進安寧病房,醫師及護理人員將直接提供藥物、結合內外科的各種治療方法,以減輕病患痛苦。如果缺少了這一環,病人往往難以撐過整個治療過程。

所以就治療症狀的角度來說,安寧病房對癌症病患的疼痛提供了積極且直接的治療,但安寧病房並不是等死的地方,當症狀及心靈改善,有將近50%的病患仍須出院,接受「居家護理」或「門診追蹤治療」。

安寧療護能夠做到「生死兩相安」

當癌末病患在接受「治癒性治療」卻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後,不僅飽受癌細胞侵蝕與化療等帶來後遺症的痛苦,接著最需要的莫過於「緩解性及支持性治療」,以減輕伴隨疼痛而來的折磨。除此之外,隨侍在側照顧患者的家屬,必須承擔的身心折磨更是可想而知。

安寧療護的意義就在於照顧患者與家屬雙方面的身、心、靈,在安寧病房中,除了照顧癌末病患,同時給予病患家屬打氣與關懷,希望透過「全人醫治」而做到病患與家屬「生死兩相安」。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Karen小編在Ifunny趣味新聞分享的瘋軼聞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Ifunny趣味新聞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聊話題並分享這篇「「請幫我拔管,因為,我愛你」一個安寧病房的真實故事!」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Reference:sohu,wikipedia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