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得必有失,做事要懂得選擇,做人要懂得看輕得失

人生在世,擁有和失去都是常態,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一旦得到了,就會付出失去的代價。
失去雖然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覺醒,
因為失去之後才知道得到不容易,
任何人在得到的同時又會失去更多。
要保持一個平衡的心態,拋開得失,
遠離人生的煩惱,才能生活在佛性當中。
得與失是一對雙胞胎,得到的時候失望隨之而來,
一個人開心的時候很快會有痛苦而來。
當我們得到了青春,我們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當我們得到生命的同時,
我們又在一分一秒地失去生命;
我們融入社會的時候,左右逢源,
卻失去我們原有的童真與坦蕩;
若我們貪財貪色、貪名貪利,
就失去了做人的正氣、道德和平常心。
如果一個人一生得到的全部為正數,
失去的全部為負數,
把這個正數與負數相加,結果為零,
因為得到的一切都會失去,
這是世界萬物平衡的道理。
不要多索求,就會少痛苦,
當你索取的時候,就要想到失去的痛苦。
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生活中,我們總是有太多的不滿足,有太多的奢求,
一味的向生活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想得到更多。
事實往往是這樣,擁有的越多越擔心失去,
越擔心失去往往越容易失去。
其實,人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
有得必有失,得未必真得,失也未必真失。
得也好,失也罷,都不過是一時的狀態,
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在人的一生中,得與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概念,
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高興、幸福、順心的事,
同樣也會面對挫折和苦難。
何謂得,得就是擁有;何謂失,失就是失去。
人生的經驗告訴我們,
擁有時,並不代表如意;
失去後,也並不表示結束。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得失相伴而生的過程。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數千年前古代哲人就深刻地揭示了得與失,
福與禍之間的辯證關係。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得與失、福與禍,
可以互為因果,相互轉化。
司馬遷曾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荀子則說:「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可見人生其實就是一個舍與得的過程,
處理得好,就能快樂每一天,處理不好,就將無一日之樂。
對待得與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其中之兩種似乎令人回味。
一者:遇得,則得意洋洋,
喜形於色,甚至得意忘形;
遇失,則斤斤計較,大驚失色。
可謂計較得失。另者:笑對人生,淡薄得失。
尤其遇失,以「塞翁失馬」,
寬慰自我,或在失中尋得。
可謂會「計算」得失。
現實中,重失多,寬失少,
患得患失,斤斤計較,
為得為失受盡困擾、苦惱者更多。
所以說,做人不必得失心太重。
對於已經得到擁有的東西不必太過在意,
越在意越容易失去。
對於失去的東西也不必耿耿於懷,
因為今日失去了並不代表明日不會得到。
在面對個人得失的時候,該捨棄的東西要果斷捨去,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重要的東西。
太過分在意個人得失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人,
等意識到自已錯誤的時候,很多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
因此,做事要懂得選擇,做人要懂得看輕得失。
得與失的最高境界便是看輕得失。
有一位年輕人坐著船到外地去,突然間海上颳起大風,
船在風浪中慢慢沉下去,還好他被風浪衝到一個荒島上,
他非常孤獨,天天盼著有船來救他。
幾天過去了,沒有船來,年輕人知道,
如果自己再這麼苦等下去,可能等於自殺,
於是他在島上建造了一個簡易的家,用木頭做了一些家具,
天天就這樣生活著,並天天期盼著有船來救他。
有一天他外出找食物,忘記熄滅火源,
一場大火把他辛辛苦苦建造的唯一生活的家全部燒光。
他回來後看到一片焦土,悲憤交加,
非常絕望,覺得自己再也活不下去了。
第二天一艘船開到島上把他救了上來,
他問船長:「這麼長時間沒人發現,你們是怎麼發現我在這裡的?」
船長說:「我們是因為看到你燃燒的煙火,
就把船順著煙火開過來了。」
年輕人大驚,沒想到這場大火竟是救他命的根源。
人生就是在得失中活著,
有失才有得,有時候菩薩在救你的時候,
讓你感到不理解,甚至有些痛苦,
最後的結果卻是你得到了營救。
如果你不懂得悲傷,就不懂得真正的快樂。
看到悲傷,就是你生命轉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