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社會

「我很想死,我每天都想著要怎麼自殺」青少年想死竟然是因為OO?看完替他可惜但又覺得情有可原?到底怎麼回事?

自殺,曾經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在青少年(15-24歲)和青壯年(25-44歲)族群更是死亡原因前三名。過去一年裡,在15-44歲的死亡人口中,有超過千人是死於自殺。
 
▼自殺不是解決之道(圖為藝術作品,告誡大家自殺時的悲傷應該要被轉換)
 
青少年(15-24歲)的自殺死亡率,僅次於意外死亡。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為什麼沒有生老病死纏身、身在人生最美好的歲月中恣意青春的青少年會選擇自殺?
2009年研究指出,發現青少年的自殺企圖和憂鬱症高度家庭衝突以及身為女性有關
(在此,我們先將話題岔開一下。請注意,「有關」不代表「造成」。也就是說,在這項研究裡頭指出的憂鬱症、高度家庭衝突以及女性這三個因素,並不是造成自殺的充分且必要條件,而是具有自殺的危險性。)
 
另外,具有自殺的想法,不代表就真的會自殺,而是危險度較高。在這項研究中的一萬多名的青少年,有自殺意念(suicide ideation)的高達28.2%,但實際上只有9.1%的人回報他們曾經試圖自殺。
 
研究說明了青少年的死,跟家庭還有自身有關,但是「社會環境」呢?
 結果發現,城市容易讓青少年想自殺,主因是社會的冷漠。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不和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較少有自殺意念,和父親關係較好的青少年也是。
 
除了這些,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自殺率嗎?
有的,就是媒體。根據兩篇分別發表於2007年和2010年的研究都指出,媒體過度渲染名人自殺的新聞,接踵而來的就是模仿效應(copycat effect)——用類似手法自殺的人數升高,而自殺率也是。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媒體在報導時過於聳動,並不斷重複,更提供自殺手法的細節所造成。

模仿效應非常可怕,尤其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都能輕易在電視上、報紙上看到這類的新聞。希望這篇可以告誡大家,生活還有路,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分享出去,告訴大家這件事可以被避免!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