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賺得再多也沒用,14種錯誤用錢方式,讓3成家庭零存款!

生活習慣病這個詞如同字面上的意思,
主要是因生活習慣造成的各種疾病。

同樣的,人在金錢方面也會因為日常的生活習慣,
引發一些危險的病徵。

現在就來看看,你使用金錢的方式,
是否符合以下幾項呢?

#90%的節約都會造成反效果
#儲蓄與年收入的多寡無關
#重要的是使用金錢的習慣

1.雖然會被扣手續費,但為了方便,每次都會在最近的提款機領錢。
2.餐費開銷中,特別注重選購健康、安心又安全的食材。
3.打電話、傳簡訊、玩社群網站產生的通訊費用。
4.每天都會攝取高卡路里的外食。
5.平常多得是推不掉的聚餐,晚歸還得搭計程車回家。

6.雖說沒車不方便,但其實開車的頻率並不高,平常還得負擔油錢和未繳完的車貸。
7.為了轉換心情,隨手就買的飲料、口香糖、漫畫錢。
8.長期因習慣而購買的香菸、酒類等嗜好品。
9.不太清楚保險內容,卻得定期支付高額保險費用。

結果如何?

雖然每個項目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
但如果維持這樣的花錢方式,
幾乎不可能存得了錢。

這樣的消費模式,
在收入一般的家庭中相當常見,
但在年收入更高的家庭,
這種金錢上的生活習慣病甚至可能更加惡化。

以下我再列出幾個不同的項目:

1.為了和孩子同學的媽媽打好關係,特意選購名牌服飾。
2.全家一年一次出國旅遊。
3.為了孩子們的未來著想,讓他們就讀學費較高的完全中學。
4.對流行商品十分敏銳,會特地購買新型家電。
5.考慮到丈夫在公司的職務立場,給他過多的零用錢。

這樣的家庭,即使年輕時薪水較少,
夫妻兩人勤儉度日,也勉強能維持生活,
之後丈夫順利升職,薪資比同期的人更高,
也大幅改善了生活水準。

當然,這是夫妻齊心經營的結果,
但生活水準一旦上升,就很難降回原本的情況。

如果有一定程度的存款倒還好,
但令人驚訝的是,許多擁有中高年收入的家庭,
是屬於零金融資產的。

據2015年日本金融宣傳中央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指出,
比起1985年,零積蓄的家庭僅占4.5%,
現在卻出現高達30.9%的驚人數字。
當然,其中年收入較低的家庭比率偏高,
但年收入落在750萬日圓以上的家庭,
也有超過10%零積蓄。

看到這個數據,
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
「為什麼明明賺那麼多,
卻完全沒有存款?」

就像前面曾提到,
在普通家庭中的隱性浪費一樣,
年收入較高的家庭,
也很可能會產生更多的隱性浪費。
年收入既然較高,
每個月就會有一大筆收入進帳,
有時光憑獎金就能維持家計,
就算偶爾出現赤字,也多少能用獎金補貼,
所以可能會讓人產生確實妥善規畫家計的錯覺。

隨著收入增加,家庭的支出也越來越驚人,
不加節制的後果,就是儲蓄歸零;
其中近半數的家庭雖然有一些積蓄,
也都在500萬日圓以下。

未來如果能順利增加收入,
倒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現在這個時代,
四、五十歲的員工經常被要求轉調單位,
或是提早退休,因此收入也有可能大幅銳減。

此時如果還須支付房貸或是孩子的教育費用,
很明顯的便無法維持家庭收支平衡。

許多人可能會將收入太低視為無法儲蓄的理由,
但其實無論收入再怎麼多,
只要患有「浪費金錢」的生活習慣病,
遲早都會惡化成名為零積蓄的重症。

即便如此,大多數人仍然容易缺乏浪費的自覺,
只覺得自己都這麼努力維持家計了,
為什麼就是存不了錢?
並將原因歸咎在收入太低,
或這個月有太多要付的費用等突發狀況上。

一個家庭是否有儲蓄的能力,
並非取決於收入多寡。
只有懂得培養正確使用金錢的習慣,
並且具體付諸行動的人,
才能真正掌握金錢,
確實達成儲蓄的目標。

收入較高且著重於生活享受的人們,
或許更有必要停下腳步,
並審慎檢視家計的必要。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