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洪蘭: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陪伴比送他去上雙語幼稚園更重要

在台灣,許多父母會讓孩子讀雙語幼稚園,讓孩子學第二語言,
除了讓孩子能在未來的社會中更有競爭力外有些人也許認為這樣的孩子特別聰明。

事實上是如此嗎?
學第二語言 會讓孩子變聰明嗎?

最近看到了一篇洪蘭的文章她說許多父母問她:學第二語言會讓孩子變聰明嗎?

在美國的一場會議中
一位講者用實驗證明「不會」

長期追蹤 2 萬 5 千名孩子後
發現學習單語、雙語的孩子
智商並沒有差太多
只有在「解決問題」上有所差別
因為多語言的孩子思考更有彈性。

而許多父母認為聰明的孩子比較容易成功
甚至為了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讓他們去上各種課程
但其實,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

會成功的孩子, 是有辦法堅持到最後的人 聰明的人反而會仗著自己聰明
而不願努力、盡用些小手段
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

智商 196 的天才 最後一事無成
關於智商與成功的關係,還有個實驗:
史丹佛大學心理系主任
找了 1000位智商 140以上的孩子
給他們最好的師資、環境
想要瞭解基因和環境的關係

80 年過後,發現這些天才中
成為律師、醫師的人很多
但卻沒有人得過諾貝爾獎
其中一個智商 196的女孩
16 歲就從哈佛大學畢業
被送到歐洲留學
但她最後一事無成、潦倒而死

不願努力的她
只靠著當年主任替她家買的房子出租來維持生活
最後,墓碑上只刻著「女房東」。

對此洪蘭也說了: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陪伴比送他去上雙語幼稚園更重要,
孩子以後的發展也會更好。
對此我有把握,
因為這方面的實驗證據很多。」

我相信,在孩子的成長路上
沒有什麼比陪著孩子成長
最後看到他快樂學習、日漸茁壯
還要更幸福的事了!

01

這個社會存在一種現象:物質豐富卻精神貧瘠的人比比皆是。
什麼樣的人活得最不滿足?內心空虛、欲望高於能力的人。

我們早已過了愁吃愁穿的時期,為什麼大家的幸福感卻沒有提升,卻反而下降,
甚至還有很多人覺得無法生存?

因為,我們的許多人,雖然擁有了足夠生存的物質,
卻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更沒有成就自我的能力。

幸福從哪裡來?

首先,安全感是幸福的保障,
其次,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是幸福的源泉。

真正能給孩子帶來幸福的,不是簡單的金錢和物質滿足,而是讓他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凡是金錢可以買得到的東西,最終都很容易失去。
教育成功的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02

在文章《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裡,提出了家長的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成就自己,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不少父母抱怨:沒有錢怎麼給孩子好的教育?
於是,為了賺錢擠去了陪伴孩子的時間。

他們疏於陪伴,只為了能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
同時還認為花錢就可以讓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不少留守兒童,從小因為父母外出工作,被丟到了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的身邊,
從而帶來了影響終生的心理問題:缺乏安全感、自我否定、感情冷漠,等等。

03

金錢彌補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徑。
在習慣用物質滿足來代替陪伴孩子的家庭裡,孩子的問題往往最多。
孩子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還不如金錢重要。

他們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愛;他們還會把金錢看得高於一切。
這些孩子只能從物質享受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優越感,從而把它們當成了自己終身追求目標。

用玩具來代替陪伴,也是許多大人哄孩子的一種方式。
可一旦孩子學會了什麼都用金錢來交換,長大後他就成為金錢和物欲的奴隸。
那些不給買玩具就哭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沒有用心陪伴他們導致的。

04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很多家長都明白陪伴的重要性,也捨得為孩子花時間了。
那麼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一、3歲前的陪伴,是給孩子安全感。

1歲前,父母(尤其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陪在孩子身邊,
無微不至地關懷照料孩子,能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和受歡迎的,這讓他擁有了安全感。

1歲前,父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
1歲後,開始慢慢地適當延遲滿足。

二、3-6歲,在安全感的基礎上,鼓勵孩子探索,並設立規則。

這段時間裡重點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規則意識和情緒控制力。
有了這樣的基礎,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上就會順暢許多。

三、父母在陪伴中最重要的是:情緒教育。

心理研究發現,只要父母對孩子做好了三個方面,孩子的成長方向就不會出現問題。
它們是:充分的耐心、穩定的情緒和獨立的自我。

有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一樣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就是源於這三個品質。
在孩子越小的時候,父母的狀態越好,收穫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在孩子3歲前,父母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孩子將終生受益。

做到第二層次,父母就向合格邁進了。
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不花時間來陪伴,哪來的教育效果?

05

心理學裡有個說法:所有人都活在5歲前。
意思是,人一生處理問題的模式,在5歲前就形成了。

其實,父母陪伴孩子的最主要時間,也就是在6歲前,這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
父母在6歲前能給孩子好的陪伴,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6歲後,父母更多的作用是成為孩子的引路人,引導並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就需要父母自己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上。

馬雲說:
未來世界,智商、情商和愛商,一個都不能少。
除了這些,還有逆商。
教育專家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的決定於智商,
剩下的80靠的是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情商、愛商和逆商。

每個孩子的智商其實都相差不大,他們今後的人生差距,往往體現在其他三種非智力的因素中。
情商讓人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緒、認知他人情緒,並很好地協調運用於實際情況中。
有了情商,才能把所擁有的知識和文化變成動能。

一個缺乏情商的人,不會溝通和交朋友,
有困難不會找人幫忙,有能力卻幫不到他人,又靠什麼來成就自己呢?

愛商讓孩子瞭解愛的本質,知道如何去愛,
正確恰當地接受和付出愛,表達愛。
這些都需要孩子從父母愛自己的行為方式中,感受到並模仿學習獲得的。

愛商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
一個人有了愛商,才有更多更大的擔當,才能走得更遠。

逆商,讓孩子面對逆境和挫折時不失去希望和信心,
能夠依靠自己和他人的力量去征服困難,擺脫困境。

這就需要他有一個良好的從容心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反應方式。

這些因素往往就藏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日常狀態裡。
父母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成就孩子。

愛因斯坦說:
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為。
完善孩子的人格,孩子才有良好的狀態去超常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擁有精彩而卓越的人生。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