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命運就早已經註定了?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就是人們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
諸如坦率、含蓄、頑固、隨和、理智、感性、沉穩、活潑等等。
性格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及行為表現
都可以反映出我們自身的性格特徵。
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性格特徵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
而是我們在對社會生活的體驗中逐漸形成的,
而且還受到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
人格心理學觀點認為,早期性格的塑造為個體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而性格的決定,基於一部分的遺傳因素,以及嬰兒時期的發展。
在嬰幼兒時期,他們雖然無法向外界傳遞太多的資訊,
但是,這期間,正是他們性格塑造的關鍵時間段。
具體而言,在1-3歲這個階段,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孩子的細微變化,
可能是一些無意識的動作,而我們則可以通過他們的這些行為,推測其性格發展是否有缺陷。
例如,一些孩子會有一些攻擊性行為,
有的父母則會認為孩子天生比較暴躁,
於是會干預他的行為,或是厲聲喝止。
其實,這些方式都是不正確的,很容易導致孩子在性格上發生扭曲,人格發生畸變。
事實上,從個體心理層面看,攻擊性強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作為父母,需要做的並不是干預,而是陪伴,其中,母親的陪伴極為有效。
而如果這種行為在3歲之後還在發生,
那麼,你就要與他溝通了,並進行一定的干預。
所以說,在嬰幼兒時期,一個人的性格,是會隨時變化的,取決於父母對兒童行為的認知。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的性格初步形成于嬰幼兒時期,
在短期內會受到父母行為的嚴重干預,
而性格又對個體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因此,可以認為,一個人的命運在出生那刻就已經確定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富人的孩子往往仍然具有很強的個人能力,可以快速成為社會精英,
而窮人的孩子則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越來越窮,個人發展嚴重受限。
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享受了不同的社會資源,
更重要的是,父母對他們早期人格、性格塑造過程,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一方面,外界的情感干預也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可以看到家庭氛圍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他們與外界的交互行為,以及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其中,父母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影響是非常大的,
如果一對夫妻總是在爭吵,那麼,他們的孩子大概率是自卑的。
一對總是爭吵謾駡,爭吵,甚至拳腳相加的夫妻,
是很難讓他們的孩子對婚姻有一個正常的理解的,
也就容易致使孩子未來在自己的婚姻裡無法擔任他應當的責任和義務,
恐婚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另外,孩子如何與世界相處,與父母的養育方式密不可分,
如果整個家庭的氛圍是壓抑、沒有希望、看不到光明的,
那麼,他們的孩子也一定是以這種方式去對待社會的。
所謂知識改變命運,不僅僅是學習的知識,
而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
從書本,從身邊的人身上學習的過程,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可能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育人為先,求知為後。
所謂,從你出生那刻起,你的命運就已經確定了,
是一個普適性的概念,強調的是性格對命運的決定性影響,以及父母早期對性格的干預。
但是,人是有思想的動物,
我們會學習,會犯錯,更會改錯,
人生漫漫,所謂命運,三分命,七分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