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大地震預兆?近4個月地震次數低「跟921很像」,專家坦言:「這不是好現象」 地震前你應該這樣準備!

台灣剛好位於板塊交界處,屬於地震頻繁發生的地方,
過去也因為幾次大地震,
造成很多生命和財產損失,讓人民欲哭無淚,
日前時隔不到12個小時,接連發生地震,
加上餘震效應,讓不少網友人心惶惶,
擔憂又要重演先前的地震狀況,
日前就有學者指出,
近期的確有可能發生大地震
,氣象局也出面回應了。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據《ETtoday》報導,台灣位於板塊交接地帶,
一直以來都是地震頻繁的區域,
每個月平均都會發生2000次左右的地震,
然而根據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報告顯示,
台灣2018年的9月~12月,4個月內地震次數大幅降低,
一個月幾乎只有1200~1300次左右,讓很多專家學者非常擔憂。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據《蘋果日報》報導,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表示,
在去年花蓮大地震發生前,
1年多來都是地震次數偏低,
因此目前發生的地震次數變少「不是好現象」。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不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就說,
現在沒辦法用地震次數偏少,就判定將來有大地震,
然而的確有數據顯示,921地震發生前,
地震次數較少,隨後才開始增多,
然而要判定兩者絕對相關,其實也沒有太多科學實證數據。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不過陳國昌表示,目前還沒有「長期偏低」的狀況出現,
要民眾不需要太恐慌,
有狀況的話氣象局會持續關注並告知全國。

至於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說,
台灣的斷層結構多、複雜度高,
每一條斷層都有各自的活動周期,
因此不是「平均分配」發生,
只能說可以合理懷疑「地震次數多寡」跟「發生大地震」可能有關連,
但以科學角度來看,其實根本說不通,
希望民眾只要平時準備防震用品,但不需要太過驚慌。

至於防震物品應該準備哪些呢?
以下就是一個完整的緊急求生包應該有的內容:
 

「選購急救包」-多口袋防水設計

準備一個長寬約40~50公分的背包,
最好挑選多口袋設計,可放置不同種類的逃生用品;
材質以防水為主,
避免背包中的電子用品受潮短路或糧食碰水壞掉。

「照明設備」-手電筒

一般的手電筒即可,
要放入急救包前,要先試試手電筒能否使用,
並準備2~3份備用電池。

「哨子」

受困時可吹哨子求救,
讓救難人員可以清楚知道你的位置,提高獲救的可能性;
即使受困很久、身體虛弱無力時,
只需小小的力氣一吹,就能發揮效用。

Survival, Package, Shoes, Boots, Knife

「收音機」

準備一台不用裝電池的收音機,如:手搖式收音機,
讓你可接收到救難隊的最新狀況,
可藉此判斷如何與外界聯絡,增加獲救的可能性。

「食物與藥品」-礦泉水

災難時,飲水比食物更重要,取一般礦泉水瓶裝水即可。
人體在72小時內所需飲水約3公升,即約2瓶礦泉水。
但因裝在背包太重,
可準備一瓶水,再視受困情況飲用。

「緊急糧食」

每天每個成人需約500大卡(4~5片的餅乾份量),
應準備1~2包餅乾,可撐過黃金72小時救援時間
可準備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等。

Tablets, Pills, Medication, Meds, Drugs

「急救藥品」

可分為個人常用藥品及綜合急救藥品,
應依家中成員健康狀態準備藥品,如:心臟病或氣喘病。
另外也要放入綜合急救藥品
如內服止痛藥、綜合感冒藥等,
以及外用藥,如優碘、消炎藥等。

「保暖逃生用品」-毯子

地震時,常見受困在地面或磚瓦房屋底下,
溫度會比一般室溫低,
因此要準備一條可收納進急救包的毯子,
在等待救援時可以保暖,以防身體失溫導致休克。

「瑞士刀」

在逃生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鐵絲或電線的阻擋,
可以利用瑞士刀把阻礙物切斷或割除,
當門或窗戶變形時,
也可利用瑞士刀中的螺絲卸除變形的門與窗戶,
增加逃生的可能性。

Hammer, White, Tool, Equipment, Repair

「小榔頭」

若家中沒有強化玻璃擊破器,
可在急救包中準備一個小榔頭,
用尖的那一端擊碎玻璃,
敲的方式要從上而下敲擊,且敲玻璃的4個頂點即可。

「通訊錄與證件」

在急救包中放一張親朋好友通訊錄
可在第一時間報平安或受困時聯絡親友,
讓他們找尋你受困的位置。

另外準備一份可辨識身分的證件影本,
放置急救包中,以便不時之需

「手套」

當逃難時,地面上常會有碎玻璃,
在地面爬行時,手套可以保護雙手,避免雙手受傷。
一旦受傷嚴重,可能會因來不及急救,
而造成雙手截肢可能性。

「放置家中門邊」

逃難時,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往大門跑,
將救難包放在門邊或逃生處,
不需要翻箱倒櫃浪費時間。

專家說
民眾應熟悉所住樓層的各種逃生路線,
並隨時做好迅速撤離準備。
平日可與家人模擬火災發生時,
如何逃生與會合,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Reference:buzzhand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