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孩子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年紀小的孩子總會惹家長生氣,
尤其是孩子犯錯的時候,
家長更是內心如火山爆發般,
儘管回想著讓自己沉住氣,
到最後卻依舊會忍不住爆發出來,
甚至會打孩子。
家長在情緒特別暴躁的時候,
很容易會做出不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會出現偏差,
這樣一來不僅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
反而也會助長家中孩子的叛逆心。

週末帶小花去遊樂園玩,
剛好前面排隊的一組家庭,
媽媽正在訓斥兒子,
內容大概是一個飛椅的項目他已經玩了第5遍了,
拖都拖不走,
本來說好最多玩3遍,
可仍然不依不饒地拉著爸媽排隊,
這位媽媽就非常生氣了。
小花很不理解,
覺得男孩媽媽的生氣很莫名其妙,
但我看出來了,
是這位媽媽累了想要休息,
可孩子硬拉著她繼續排隊不肯走,
就發火了。
帶孩子遊樂園玩一天真的很累,
小花爸爸回去路上也和我感歎:
「這屆孩子可真難帶!」

1、大人的生氣,有時與孩子無關
小花很喜歡玩水,
常拉著爸爸給她準備道具,
我老公當然不願意,
一方面他覺得還是在沙發上玩鬥地主好玩,
另一方面,
小花玩水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每當小花要在陽臺玩水,
都會把陽臺變成「游泳池」。
小花爸爸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小花玩水,
每次小花要這樣做,
他最後都會發火。
小花把水潑在地上,
他會警告小花「再漏一點就別玩了」;
小花身上的衣服弄濕,
他也會立馬把女兒拎進屋子不讓她繼續了;
往往點燃導火線的,
是他看到小花弄了一地的泥。

小花玩水爸爸最後都會暴跳如雷,
最嚴重的一次直接把小花關在門外思過。
我仔細想了想,
為什麼老公會反感她玩水。
我發現是因為這對我們大人來說太累了。
小花玩水過後,
衣服基本都弄髒了,
要換要洗,
還有一陽臺的爛攤子要收拾。
但好像小花並沒有犯下什麼天大的錯誤呀,
小孩子哪有不愛玩水的,
但老公表現出的情緒卻是:
你不可饒恕。
我想可能只是老公想要休息,
想要被理解,
但小花非要去玩耍不體諒大人,
所以他表現出來的是極大的憤怒。

很多時候大人對孩子生氣會把原因歸咎於孩子,
好像是他犯了什麼大錯誤導致了我們生氣,
但實際上多半情況是因為我們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大人產生的生氣、憤怒等過度反應,
會讓孩子產生誤解和被拒絕的感受。
孩子會學習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

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
是和父母學習的,
在他們表達自己情緒時,
會在心理特別注意此時父母的反應,
並學習大人怎麼處理這種情況。
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常常帶有自己童年生活時父母的映射,
跳出自己的童年陰影,
避免給孩子一個錯誤的示範,
也是孩子能否可以管控自己的關鍵。

2、向孩子表達的是需求,而不是憤怒
​​​​​​孩子上了小學,
每天回家寫作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認真、重複犯錯,
常常都是以發火結束;
叫他好好吃個飯都要哄半天,
吃個飯磨磨唧唧還挑三揀四,
很小一碗飯喂他了三刻鐘才吃掉;
玩具玩好從來不曉得收拾,
留下爛攤子一個人就跑了;

每每看到家長發來這樣的問題,
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後帶著的焦慮與暴躁,
可以想像此時的大人面對孩子是如何暴跳如雷的。

人的大腦進化有三部分,
從生理到情緒再到思維。
生理腦掌管人的根本機能,
如感官系統,
但無法控制情緒。
第二階段是情感腦,
形成大腦的邊緣系統,
由腦幹來接收資訊,
由此操控人的情緒反應,
這一啟動是無意識且自發的。
例如,當一輛車向我們撞過來,
最終躲開了,沒有傷到,
但我們之後的反應一定先是情緒宣洩,
會對司機喊:你怎麼開車的@#%%@¥!!
我們一定會在口中或者是心裡發出一連串的指責,
即使是對方道歉也難以立馬平靜氣消。
大腦最後的進化是思維腦,
形成大腦皮層,
這才使我們有了更高級的能力,
如分析、邏輯、推理等能力。
但大腦邊緣系統的影響超過皮層,
所以情緒腦的影響比思維腦大。
通常我們先宣洩完情緒才會冷靜下來去思考問題,
這放到處理孩子的問題上,
情況也是類似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也說過小花很喜歡看電視,
經常看哆啦A夢的動畫片怎麼都停不下來。
當我看見小花又占著遙控器不肯停下來時,
我的第一反應一般是過去把遙控器奪過來,
關掉電視並狠狠數落她一頓,
說她屢教不改、
令我生氣
當我之後冷靜一點後,
才會想起應該制定好規則,
後悔不應該大動干戈。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往往是因為對問題處理不當才產生的;
被情緒腦所控制,
才把負面情緒變成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對孩子表達憤怒,
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我們對孩子表達的應該是需求,
而不是憤怒。

對孩子生氣很容易,
但表達憤怒很難,
因為真正要表達的是一種需求。
在生氣前弄明白是為什麼而生氣,
自己的內在需求是什麼,
然後再去表達需求,
而不是表達負面情緒,
去一味地指責孩子惹你生氣。
當小花再一次看動畫片超過了我的忍耐範圍後,
我克制住自己沒有發火,
而是給她制定了規則,
休息日在家一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能超過兩小時,
要是第一天能乖乖的不讓大人生氣,
那第二天有個多看一集的機會。
小花很珍惜這個可以理所應當看電視的機會,
漸漸地,
在這件事上我們很少會鬧矛盾了。

3、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父母對孩子想要發火時,
不如把帶有憤怒的訴求轉化成建設性的行動,
這對孩子來說是再好不過的。
承認自己很生氣
想清楚自己生氣的根本原因,
和孩子到底有沒有關係。
如果沒有關係,
就像上文所說的,
是小花爸爸想休息,
孩子玩水本沒有錯,
那就別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孩子們本是快樂的,
跟從他,會感染給你快樂;
如果讓他來跟從你,
那麼你會傳染給他不快樂。
如果是孩子的問題,
的確是他做錯了,
那就要明確地告訴他自己的情緒,
表達需求,而不是憤怒。

明確地告訴孩子,
面對你的行為,
我會有怎樣的感受。
比如,你這樣做媽媽會傷心,
媽媽當然很想滿足你,
但現在需要休息,
你也要照顧媽媽的對不對
表達時以「我」代替「你」開頭
我們常常習慣於用「你」開頭的方式向孩子表達,
此時我們的姿態相對於孩子來說是權威的,
去判斷孩子時會忽略了他們的感受。

✘ 你太不聽話了!你使我生氣了!
✔ 我有點生你氣了。
✘ 你做得真棒!
✔ 我為你驕傲!
試試多用「我」為開頭的語句去和孩子交流,
也可以教孩子用「我」開頭,
這樣的交流更能和孩子之間表達自己的心聲,
同時也傾聽了對方。

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孩子更能接受正面語句,

把「你不能……」變成「你可以……」
✘ 你在人多的時候不要亂跑
✔ 你在人多的時候要抓緊媽媽的手
有時孩子不聽話,
可能是因為大人給的資訊太多,
要求這個要求那個,
還不准這個不要那個,
別太高估孩子的邏輯理解能力,
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他們。
不如清晰明確地表達出希望孩子要做的,
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行為的導向。

世界上最值得溫柔以待的人,
一定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
放低語調和姿態的傾訴更容易去喚醒對方的愛,
哪怕對方只是個孩子。
 

Reference:愛寶寶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