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發現!真正優秀的人,都敢對自己下狠手!

只有不斷地讓自己進步和成長,才是面對逝去的青春的解藥。 對於我去香港讀書的事,得到了許多豐富的回饋。
有人表示不理解的說:「漂泊之所以讓人羨慕,是因為你只見到漂上去的,沒見過沉下去的,後者才是大多數。」更有人言辭激烈的說:「你瘋了嗎,你都多大年紀了?好吧,你的獨特我永遠不懂。」也有表示觀望和不知為什麼支持的說:「好吧,請你繼續追逐你的夢想,因為你屬於不安分的世界。」
青春終將逝去,情懷永遠不老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去香港,我只知道,自己還沒有看夠這個世界。時光太瘦,指縫太寬,畢業四年,埋頭苦幹,四周無光。在所謂的重點高中完整帶完一屆學生,見證了自己從一開始的青澀懵懂,到後來的稍有經驗與「油條」。
從每天的備課改作業,罵男同學怎麼不好好早讀,到教誨女同學妳不要哭了,老師相信妳下次一定會考好的;從每一個月的月考和兩個月一次的期中期末考,週末不是在上課,就是在監考。或者在瘋狂改考卷的末路上狂奔,一邊改一邊罵這學生實在笨得無可救藥,或者抱怨上個星期剛領的紅筆筆芯又全用完了。
每天高強度的壓榨下,從一開始被撕裂般的成長,到後來的慢慢適應,再到後來的逆來順受,我告訴自己,在公立學校當老師的生活就是這樣。然後用心靈雞湯來安慰自己這顆不安分的心,嗯,所有的偉大都是在每日的重複中熬出來的,嗯,是的。
然後繼續備課、上課,改作業改試卷,罵男學生、教誨女學生。而現在,我覺得不夠了。學生高考畢業前的一個晚上,他們燃燒鋁鎂粉製造出高考前局部絢麗的效果,高三的學生從教室裡探出頭聲嘶力竭地喊著「高考加油」,高一高二的萌娃也都熱淚盈眶地喊著「學長加油」。
是的,他們在這裡經過三年基本上暗無天日的勤學苦讀,奮鬥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風口,不管風是大是小,終於要展開飛天豬一般的爛漫生活。而我們作為他們的助推者,將目送他們飛遠,然後轉過一個驕傲和落寞的背影,繼續教育、安撫塑造下一批剛從教育工廠生產線運出來,還泛著熱騰騰青春氣息的幼崽。
對於那些飛走的其中一些人,我只知道自己幫助過他們,帶給他們正面的能量和改變;其中一些人,我也辜負了他們,能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想儘量不辜負他們。而這一次,我想不辜負自己。我知道自己還沒有成長到滿意的樣子,不管是做人的眼界、格局和性格,還是做事的專業和能力。
青春逝去的太快,而成長太慢。我還沒有看夠這個世界,活在二十歲的後半段,努力成長,精力無限,一顆心還很軟,還有一大堆夢想,還沒有理順人生。然而夢想禁不起等待,就像耐吉有一句很棒的廣告詞:「Yesterday you said tomorrow, so just do it.」我已經揮霍了太多的yesterday,tomorrow已經越來越著急,我憋不住了。
朋友和我分享他在紐約時,和一位計程車司機等紅燈聊天的經歷,那位計程車司機說:「我已經活到六十歲了,可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自己這輩子活著是要做什麼的。」其實若是不知道自己活著的使命,這樣活著也挺好的。但要是幸運地知道了,那就要去行動、去改變。
只要心夠大,裝得下,整個世界都是你的。最要命的是想著要做事,結果卻一直在混世。對於未來我有個大略的規劃輪廓,但具體要做哪些事情,什麼階段到什麼過程,需做哪些部署和準備,還不甚清晰,但是那又怎樣呢?
對我而言香港是個情結,也許待了一年之後發現是個死結,但是那又怎樣呢?我在完全不同的經濟文化環境中窺探了更多世界的樣子,在不同種族和價值觀的碰撞中重新發現了自己。憑著盲目的自信和樂觀,總會走出一條不一定寬闊卻自己喜歡的道路吧。
某位名人曾說:「人不會為自己做的事感到後悔,但肯定會為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後悔。」至少往後有資格對自己的小孩吹牛說:「孩子,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吧,不管是姑娘還是夢想,因為你老爸當年也幹過特別獨特又特別厲害的事,假如撞得頭破血流也沒關係,還是可以回來吃軟飯嘛。」
古人說三十而立,以現在的話來解釋,是指三十歲在事業上已經要有所成就,得以立足社會。我總覺得這不符合當代社會的語境,因為古人平均年齡就四十來歲,三十歲是該立了,因為再不立就快掛了呀。但現在你念完大學就二十四、五歲了,讀完研究生都二十七了。
當然這不包括那些年少有為的年輕人,意氣風發,羨煞旁人。我只能用漫漫人生長路,不在乎起點只在乎轉捩點,不差這幾年來安慰自己。三十而立,立的是志向,人生剛剛起步。況且,我還沒到三十呢。
縱使青春留不住 年輕時最重要的事,除了學習,除了認識姑娘與朋友外,還是要瞭解自己,知道想去哪裡。隨著自己的年紀逐漸接近「偽大叔」的行列,愈發深刻地感受到,身體健康和腰纏大把時間,真的是人生最大的資產。在身體健康方面,只要不生大病,大多數人都不會當成什麼大事,只要定期運動,小肚子不要太明顯就好。
儘量保持心緒平和,有火就發別憋著,要是心裡難過了,就像豬一樣在時間的泥潭裡滾兩圈,讓時間治癒一切。別老抓著不放手,自己嘔氣、費勁,也沒勁。身體的問題不出什麼大的意外,一般還輪不到二三十歲的年紀去憂慮。
但是時間,尤其是正值年輕力壯的時間,猶如金子般珍貴,然而很多人看不見,因為格局有限,環境侷限。我還在當老師的時候,總是和班上的同學們說:「等高考完後,我不知道你們該選什麼樣的專業,但是有一樣是確定的,你們要儘量去大城市,因為大城市的環境所帶給你的眼界和格局,對於你們生命的啟發和改變,有些時候甚至比所選的專業還重要。」
如今我依然相信當年說的這些話。現在我的學生們已經就讀大學。平常用微信交流,我問他們學得怎麼樣,未來有什麼初步規劃了沒。大多數的回答是:「還行,就這樣混唄」、「關於未來,還不太清楚,先考四六級吧」、「Spenser,你有沒有什麼好的書籍或者資料推薦啊?我感覺英語都快要荒廢了」。
其實大家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使勁。有句雞湯說:「只要你知道去哪裡,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問題是,我怎麼知道我要去哪裡呢?在大城市裡職業選擇多,平台起點相對高。
如果一心要進特別「高大上」的公司,例如投行、諮詢,一些優秀的人在大學期間就會準備一個接一個的暑期實習,海外交換交流,考GMAT,積極準備申請頂尖學校的MBA,不斷地往自己的履歷上添磚加瓦。
人家已經在準備重新刷托福雅思成績了,你還在準備將來越來越沒用的四六級;人家已經在到處投履歷找「高大上」的公司暑期實習了,你只是回家鄉去當地小銀行打個雜、蓋個章算是應付了。我從來不認為是學生懶,不努力。
在重點高中經歷三年煉獄般的生活,以前我監考時,站在台上看著孩子們埋著頭振筆疾書,考完後為了幾分成績掉眼淚的場景,總是心生感慨,覺得孩子們太不容易了。只是在這種制度的框架裡,他們沒有太多的選擇。
因為自己在香港求學,經常會有家鄉的朋友或是一些家長來諮詢留學方向的問題。申請好學校和找好工作一樣,都是系統工程,需要提前部署,儘早規劃。網路上還有這麼一句話:「不要害怕你走過的彎路,因為這些以後都會成為你的財富。」
還是覺得這句話有點不負責任,因為有些彎路就是該及早糾正。現在行業的分工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專業。別說隔行如隔山了,同一行裡不同的專業分支都有各自的術語。別拿年輕當資本,雖然年輕確實有無限的可能性和選擇,但是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是很侷限的,千萬條路你只能選一條走。
而且你要摸索、理解、熟練,最後才能在這個行業有些名氣。十萬小時的深度積累,你才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問題是,你有多少個十萬小時可以揮霍?另外,時間是有含金量的。二十幾歲的時候身體好、記憶棒、思維快、負擔少,可能沒什麼錢,但是腰纏大把的時間。
宛如六O年代的野生大黃魚般氾濫不值錢;餓了沒糧食,就吃野生大黃魚。而三十歲之後,身體素質開始下滑,社會負擔大,時間彷彿變成今日的野生大黃魚,稀少珍貴,動不動一條上萬。時間成本隨著年齡增長,也是水漲船高。
年輕時沒有選好方向,做好未來的規劃,等過些年再轉彎就不太容易了,容易閃到腰。所以年輕時最重要的事,除了學習,除了認識姑娘與朋友外,還要瞭解自己,知道想去哪裡。最重要的是,走這條路的時候,別老想著沒選的那條路的風景。
因為每條路的風光,自己走著和別人看著,一定是不一樣的景。正如同王爾德說:「只有淺薄的人才瞭解自己。」過去相信的,現在開始懷疑;現在相信正確的,未來一定會遭質疑。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任何的選擇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
原以為瞭解這個世界,但其實真正的世界往往在你所瞭解的對立面。就像工作和戀人的本質也是一樣,都不完美。再好的工作也有想辭職的瞬間,再美的戀人也有分手的衝動。而且都有新鮮、心塞、瓶頸、徘徊的階段,不同的時間,看法和角度也不一樣。
有時原以為接觸的過程是在瞭解對方,其實不過是更看清自己而已。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不瞭解自己,卻以為對方是這個樣子。或者說,我們的世界,是由我們內心的感知決定的。是的,就是這麼唯心。
所以,賈伯斯在演講中說:「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until you find it.」(成就一番偉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尋找,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