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和他傾訴,我越生氣?」淺談如何正確安慰別人!

你在表達情感時是否得到過以下這些回應?
情境一:
——“我太難過了,今天的考試又考砸了。”
——“你為什麼考試之前又不好好複習呀。哎呀,不要因為這種小事哭啦。”
情境二:
——“我的好朋友跟我說她戀愛了,不知道為什麼我很不開心。我總覺得她語氣裡都是炫耀。”
——“不會吧,你太敏感了,而且怎麼會嫉妒自己的好朋友呢?”
情境三:
——“這件事真的讓我很生氣,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覺得你沒生氣,你生氣時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收到過類似的回應,那麼感到不愉快是很正常的。以上這幾個情境,是四種比較典型的錯誤回應方式——指責,評判、否認,和弱化。它們不一定帶著惡意,甚至可能來自我們親近的人。就連我們自己對自己,有時也會使用這些回應方式。
如果你在和他人的關係,以及和自己的關係中,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一些激烈的、負面的情緒,今天的文章想給大家介紹一種非常簡單,但也非常重要的方法:情感驗證。
什麼是情感驗證? 情感驗證指的是,對一個人的內部體驗表示了解和接受,不論是什麼樣的體驗。
自己的內在情緒得到驗證,是我們一種近乎本能的需求。無論自己的感受被讚同與否,我們都希望它至少能被看到。我們希望自己的情緒被感受到,被允許存在。
那是一種“我的情感是值得存在的”的感受。當一個人的內心體驗得不到驗證時,他們會對產生對自我的懷疑,給自己戴上一系列負面標籤,或是乾脆全盤否認自己的內心體驗。
我們應該如何練習情感驗證?
第一步:專注於當下
在面對不論是你自己,還是他人的激烈情緒時,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當下。放下其他事情,趕走多余思緒。
在面對他人的情緒時,去傾聽他的聲音,即便他無法敘述自己經歷了什麼,只能宣洩自己的情緒。那你也可以在他痛哭時靜靜陪伴在旁。
這個時間是只屬於他的,你要關心的只是他此時此刻的感受。
第二步:準確的反饋
在他完成了訴說,或是停下來等待你的反饋時,你要做的便是試著基於從他那裡聽到的信息,總結你的感受。此時,你需要避免在開頭所列舉的那幾種錯誤的方式,並且盡量使用疑問句,要記得安慰人不是為了判斷,而是為了理解。
一個給予自己的反饋可能是:“我現在感覺到很憤怒、很受傷”。
而一個給予他人的反饋中,最好是可以將事實和情緒進行拆分:“我感覺現在你對自己很失望,因為你沒有做到你承諾對方的事,是嗎?”
第三步:“讀心”
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識別和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比如,有些人可能會混淆興奮和焦慮,有些人可能會區分不了憤怒和悲傷。
如果他似乎不能辨別,或是不願命名自己此刻的感受,你可以嘗試著根據他的敘述和表現進行一些猜測,同時你可以在後面加上一句安撫對方的話。
比如,“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但我感覺你當時可能是在生對方的氣,我猜你當時很不好受吧”。
需要注意的是,他可以糾正你的猜測,因為這是他的情感——不論他是出於什麼原因糾正你的。接受他的更正,也是情感驗證的一部分。
第四步:在考慮到對方的經歷和性格的基礎上,表達理解
我們的人格特質——我們是悲觀還是樂觀,外向還是內向,等等;以及我們的經歷,都會影響到我們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反應。
比方說,你的好朋友因為領導幾句批評,表現得非常傷心。你可能很難理解,但你可以嘗試著站在他的角度,以他的性格和經歷出發,去看待此刻的他。比如,他是不是有過類似這個情景的創傷,他是不是一個極容易受到他人負面評價影響的人。
比如說“想到你之前跟我講的那件事情,我能理解你會那麼傷心”。
第五步:正常化這種情感體驗
知曉自己的情感體驗是“正常的”,對於正經歷激烈情緒的人來說總是有幫助的,尤其是那些敏感的人。因為人們總是會糾結類似於“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的問題。
因此,驗證情感時,我們也要傳遞“你的感受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但要留意,正常化他的情感並不等同於刻意弱化這種情感。
第六步:真摯的共情
這一步的發生,建立在你發自內心地、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之上。
或是你真的能夠對他所描述的狀態感同身受。這一步可能會成為昇華你們之間的情感驗證,但並不是必須的。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感同身受。因此,這一步的關鍵詞是“真摯”,如果你無法共情,停留在上一步,再加上真誠的陪伴,要遠好過假裝你能夠體會他的感受。
最後,安慰的真諦,從來不是說什麼,靜靜地陪伴,也能ˊ讓被安慰的人感覺到自己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