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她不只是家庭主婦!「76歲成作家」 辛苦一生終於「能為理想活」:沒有什麼是太晚的

她在60歲以前,只能看懂零星的字,要說真正開始學習,
便是在白髮蒼蒼之際,然而她卻不覺得晚,
就這麼毅然決然開始了,最後她走到了一個讓人讚嘆的地方,
讓人看見只要肯追夢,
其實沒有所謂太遲的問題。

有人曾說:
「我曾經很害怕變老,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
這是想起來都覺得很恐怖的事。
可是在讀完姜淑梅的書之後,
我對於老年的到來,
開始有了一些勇氣。

1937年的2月,姜淑梅生於山東巨野縣。
她曾經見過日本人的掃蕩,也差點被子彈穿過了身體。
她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經歷過解放後新中國的變革,
父親和哥哥原本在做官,
一夜間家裡卻只剩下幾畝地。

民國、抗日、新中國的動蕩,她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
歷經戰亂、飢荒和時代之變。
從1960年跑盲流到黑龍江算起,她做了20多年的家屬工。

但就在這樣一個普通老人的筆下,
憑藉一生閱歷講述的故事,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

按理說,姜淑梅的晚年生活,
應該是養花、種草、遛狗。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在操勞了大半輩子,兒女們先後成家立業後。
老伴遭遇車禍,不幸離開。
陪伴半生的男人離她而去,讓她的生活失去了重心。
那些陰雲密布的日子裡,為了排解內心的悲傷,
她曾讓女兒買了幾斤毛線,
一天到晚沒事就織毛褲,
可是仍舊無濟於事,一整夜一整夜地失眠。

(照片中為姜淑梅和女兒)

突然有一天,姜淑梅對女兒說:
不如你教我認字吧?
女兒聽了,大吃一驚,轉而又感到無比欣慰。
母親能找點事情做,讓精神有所支撐也好。

這時女兒完全沒有想到,認字只是計劃中的第一步,
母親還有更長遠的打算。
姜淑梅的女兒是一名寫作教師,
也曾發表過許多優秀的作品。

看到女兒有文學方面的才華,
姜淑梅多少次想起自己沉浮一生,
那回憶中有多少故事可以寫啊!
她便對女兒說:「不如你拿去寫,
寫完了一定有人愛看。」
可惜那時候女兒工作太忙,實在沒有機會聽她講故事。

(照片為簽售會畫面)

丈夫去世後,姜淑梅的腦海中,
時不時又浮起許多往事來。

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姜淑梅常常咀嚼那些往事。

被一次次敷衍之後,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既然女兒沒有時間寫,不如我自己來寫好了!
抱著試試的想法,姜淑梅開始了習字之旅。

女兒、身邊的孩子、社區老人,
都成了她隨時可以請教的老師。

廣告、說明書、電視字幕,都是她識字的素材。
為了認字,她想了許多辦法,
自己編快板,讓女兒寫出來,
還跟著鄰居、電視學唱歌,
再讓外孫女把歌詞抄給自己,
一個字一個字地,對照著去記。

(照片為寫作中的姜淑梅)

日復一日,姜淑梅堅持不懈地認字,
數月之後,就能讀幼兒故事,
通過自己用心地琢磨,還順帶認識了更多新字。

姜淑梅一生都忙著照顧家人,從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麼。
在她那一代人的腦海中,似乎沒有理想這兩個字

「我們想的就是過好日子,把兒女們拉拔長大成人就好。」
即便是在丈夫走之後,
她還是會被各種事情打斷學習,親戚家小吃店臨時缺人手,
她聽說了就過去幫忙;
小女兒生孩子,兒媳婦病倒,
誰家有事她就去誰家照顧。

但這些事情都沒破壞她學習的熱情。

(照片為演講中的姜淑梅)

好像突然之間,姜淑梅理解到了,
年輕人說的理想是怎麼回事。

她盼望著自己能寫字,寫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她不但學寫字,還學電子琴,
唱歌、看書,接觸更多知識。

2012年,讀了更多的讀物,
在電子琴上彈出《蘇武牧羊》後,姜淑梅正式向女兒宣布:
今後你教我寫作吧!
女兒聽了,又是一愣。

哥哥聽了她要寫作的想法後,
哈哈哈大笑地說:「寫吧寫吧。」
但其實言下之意是:「別開玩笑了!」
大兒子也把母親的話當笑話談:
「娘,你要發表了文章,胡主席都要接見你了!」

(姜淑梅的首部作品)

聽了兒女們的話,姜淑梅更較真了。
老人前半生起起伏伏,挨餓、逃荒、闖關東,
見過的世面多了去了,隨便拎出一個故事來,
那也是油光鋥亮回味悠長。

她想起女兒的話:
寫故事就像對面坐著一個人,
你是把他從沒聽過的事情,
從頭到尾講給對方聽。

剛開始,她寫得很笨很急,
幾張紙、一支筆、一塊橡皮擦,
一句話,來來回回寫幾遍,
寫到一半又擦掉從頭來過。

可姜淑梅絲毫不感到氣餒,寫著寫著,詞就流淌出來了。
女兒還專門推薦她閱讀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蛙》、《紅高粱》,
那些故事和姜淑梅的經歷有重合,她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隨著寫作的深入,姜淑梅找到了樂趣,
當故事傾瀉而出,一天的時間變短了,
白晝一下子有了光彩。

她寫得越來越帶勁兒,只要有紙筆、檯燈,
她能坐在那裡寫一上午。
有時候家裡來了客人,她可以帶著檯燈去廚房寫。

能把一生一世的事寫出來,真的是太讓我高興了!
不過有時寫得太過投入,回憶起那些心酸和痛苦的日子,
姜淑梅寫著寫著心裡就難受。
所以在她最初的手稿中,寫了許多人,但從不寫丈夫,
「沒辦法寫他,一寫就難過。」

女兒將母親的作品,一篇接一篇貼上了網路。
很多讀者讀了之後都說,
文字是那麼質樸、簡潔,故事卻有著衝擊人心的力量。

因為姜淑梅是親歷者,她寫出的真實,更撼動人。

無論是誰讀到了,都會因為描寫過於真實而陷入沉默。

《開卷八分鐘》裡,梁文道評價她筆下的故事:
「姜淑梅女士帶來的,是一種民間草莽的聲音,
不需要別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筆寫出來。
她作品裡的事情,跟知識分子的書寫是不一樣的。
她筆下的民間故事,有一種故事本身的力量,
那種力量是你很難忘記,很難忽視的。

這種原始、簡單的敘述,卻有著讓人深思的沉重。
它記錄的不是歷史大事件,而是在時間長河之中,
往往被人們忽略的那些普通人,而那都是姜淑梅親身經歷。

她沒有什麼技巧可仰仗,卻講出了人們想不到的真實。

76歲這一年,文章集結成書,
首部作品《亂時候,窮時候》出版了。

這部中國普通人的「史詩」,
很多讀者掩卷後紛紛嘆息:
「老太太的文字淺白平實,娓娓道來,就像母親在述說她的陳年舊事一樣,卻讀得我淚水直在眼眶裡打轉。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她的偉大之處。
「有閱歷,有毅力,有力量。
一字一句,全是鮮活的生活。
每一個字都『釘』在紙上,戳到人心裡。」
「我很討厭老師整天讓小學生抄寫背誦那些所謂的『好詞好句』,
《窮時候》正好可以作範文,讓四年級的兒子明白,好文章可以一個成語都沒有。

76歲出版的第一本書,最終獲得新浪好書榜,
2013年度三十大好書、豆瓣2013年度最受關注圖書。
得到外界的讚美和肯定後,姜淑梅覺得自己更有動力了。

她也沒想到,操勞半生,
做了大半輩子的體力活,最後可以成為一名作家。

文字帶給她的樂趣,是她有生以來從沒感覺到的。
每一年,她都有作品出版,至今寫出了四本文集。

姜淑梅的故事,寫出了歷史浪潮中平凡人的人生,
姜淑梅老人的故事,不禁讓人想到了,
日本87歲的網紅,西本喜美子。

她72歲拿起相機學攝影,
74歲開始用軟體修圖,
在摘下無數攝影獎項後,舉辦了自己的個人作品展。

在這之前,喜美子也是普通家庭主婦。
年輕時雖然開過美容院,還耍帥做過自行車選手,
但在結婚後,為了相夫教子,就過起了平淡樸素的生活。

兒女們一天天長大成人後,在丈夫的影響下,
喜美子迷戀上了攝影。

她在老公的指導下,勤奮學習所有攝影技巧,
甚至將攝影棚搭在家中,只為每天拍出更好的作品。

雖然年紀很大,但對生活的熱情絲毫未減,
學習能力也從沒退化。

為了美化自己的作品,勤學苦練,從電腦門外漢,
到把各種軟體操作得得心應手。
喜美子原本主攻景物,但這還不夠表現她的創作力,
隨後,她以自己為對象,創作出了一些創意自拍照,
上傳到網路上之後,迅速成為了網紅,
所有看了照片的人,無一不被她的樂觀精神打動。

喜美子的作品,紅遍國際
實際上,她的專業作品也非常棒。

光影,布局,角度,特效,
專業攝影師掌握的拍攝技巧,她每一樣都非常出色。
早在2007年的「東京寫真月間」中,
就獲得了女性攝影師優勝獎。

還在熊本縣美術展上,連續四年獲獎。

喜美子曾說:
「在學會了攝影之後,我的人生比以前,
要快樂一百倍還不止。」
操勞一生的她想告訴大家:
人生無論何時,不要放棄生活的樂趣。

在她和姜淑梅身上,有著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人生比你想像中還要長,即使年輕的你無法好好為了自己而活,
但也不要放棄任何能成全自我的機會,
勇敢抓住每個瞬間,總有一天,
你也能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
那是你本來就該擁有的。

Reference:人生向前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