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孫安佐條件一樣為何差很大? 名嘴指出「最大差異點」讓人搖頭嘆息!
孫安佐事件現在還是鬧得沸沸揚揚。
狄鶯、孫鵬18歲獨子孫安佐,因在美國涉嫌恐攻罪,被關押260天後,
他面對記者詢問神態自若,過程中還露出詭異笑容,
讓人覺得:「這個小孩是不是被關傻了?」
這個孩子被媒體跟拍一路上保持沉默表情輕鬆,
反觀陪在他身邊的孫鵬、狄鶯,
從他們疲憊的神情看得出他們為了這個孩子付出多大的心血。
從之前說的一億、一棟房子的價值,還有人說了,
其實沒這麼貴,其實就是3000萬而已。
養一個普通的小孩,要花到3000萬嗎?要花到1億嗎?
大多數的人,辛苦一輩子也達不到這些天文數字。
名嘴羅友志在臉書上指出:
同樣「喝過洋墨水」韓冰與孫安佐
一位幫爸爸選上高雄市長,面對鏡頭不傲氣討人喜愛,
相較於孫安佐,「花掉爸媽辛苦錢,面對鏡頭輕佻無禮不得體。」
他說:「韓冰是實驗學校的IB課程教出來,獨立思考負責任。」
「孫安佐,我不知道他唸什麼,只能確定父母溺愛、妥協、順從,
犯了錯毫無保留的救援,家庭教育失敗!」
羅友志狠批,「都幾歲了還不懂事?給機會、寵小孩,是你孫鵬、狄鶯的事。」
他說:「我們能做的,只有保護好自己的小孩,
不讓未來『可能出現的十惡不赦歹徒』,傷害我的家人!」
並再次強調韓冰與孫安佐的最大差異就是「父母!」
▲他痛批,父母的溺愛是最大傷害
那,孫安佐家庭教育失敗的主因是什麼?
▲狄鶯疼愛孫安佐眾人皆知。(圖/翻攝自臉書,2018.03.31)
家庭教育失敗來自童年的遺憾?
今年3月在美涉犯恐攻遭逮,引起軒然大波,
事發至今,外界始終將矛頭指向夫妻倆過於寵溺孫安佐,
才讓他在異地釀下如此嚴重「口禍」,而狄鶯最初會送孩子赴美,
其實是幼時一段悲苦遺憾,才盼望孫安佐能接受完整教育,進而把他送到國外念書。
據《壹週刊》報導,狄鶯小學沒畢業就開始唱歌仔戲,後來也沒機會把書念完,
直到長大後進演藝圈,某次上節目必須簽勞務報酬單,
她看著單子沒動筆,不久才拍拍旁人肩膀,悄悄問:「可以幫我簽名嗎?」
對方一臉吃驚看著她,狄鶯笑了笑:「我不會簽自己名字啦!」
▲狄鶯(後)對孫安佐教育用心良苦。(圖/臉書)
狄鶯出道後參與戲劇演出,都會請託工作人員念劇本、台詞給她聽,
自己則死背內容才順利完成工作,但個性好強的她,以自學方式提升中文程度,
如今閱讀無礙,還能上網、用通訊軟體和朋友互動。
狄鶯深知不識字的痛苦,讓她對孩子教育更加費心,
不僅送孫安佐念學費昂貴的私校,在美國讀的邦納普倫德加斯特中學,
也是賓州赫赫有名的天主教學校。
孫安佐抵台,大批媒體擠爆桃園機場。(圖/記者林調遜攝, 2018.12.11)
狄鶯:「我愛他,愛到吃大便或叫我死都願意!」
狄鶯說自己歷經3次人工受孕、37歲才生下孫安佐,
因此全部心力都投注在獨子身上。
從小讀貴族學校,課後補英文、數學、高爾夫球等課程,
一個月就要花費就將近3萬元,飲食方面也是毫不怠慢!
餐餐都準備深海魚、牛小排等高級食材,
還規定小孩早晚都要喝羊奶,
每個月餐費也要花上1萬元。
小時候孫安佐曾童言童語問過狄鶯,「媽媽,如果有人挾持我,叫你吃大便,你吃嗎?」
狄鶯毫不猶豫地回:「吃啊,叫我死都可以,何況吃大便!」
母子互動也像情侶,孫安佐到15歲還要跟他一起睡覺。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世界會讓他很苦!
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
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孩子教育中有一個東西是萬萬不可缺的。
那就是吃苦教育。
不能吃苦,終究是會讓身邊人吃苦,自己也苦。
而且這樣的影響是一生的。
吃苦不可怕,勞動讓人有尊嚴。
很多人長大後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喜歡的模樣,
都是成長的時候從根處壞掉了。
而家庭教育,特別是父母的觀念是關鍵。
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發珍惜,視為掌上明珠。
稍不留神,父母愛的天枰就朝著小的那個傾斜了。
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讓孩子吃一點苦的。
自己省吃儉用慣著孩子,
結果把自己的人生都被孩子綁住了。
▲狄鶯和孫鵬費盡千辛萬苦栽培,換來的是什麼?
每次看到這樣的父母,就覺得很奇怪。
是什麼讓他們甘願成為一個寄體,養出寄生蟲呢?
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有父母會跟孩子說:「你只要讀好書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
所以家事不要孩子做,家裡大小事也不要孩子多問。
很多孩子長很大了都不知道鹽是多少錢一包,油是多少錢一桶。
告訴孩子,生活有甜,但是也有苦,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一定要有一個讓孩子吃苦的意識,
能不幫忙就不要幫忙,孩子流點汗,吃點虧是好的。
父母,就要讓孩子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很棒的,
能夠為一個人贏得尊嚴,通過努力奮鬥,才能實現一個人的價值。
這些話說起來像口號,但是多年後,
一個快30歲的子女還跟你伸手要錢去吃飯的時候,
就會明白吃苦教育的重要!
為人父母,
不僅僅讓孩子感受支持和無條件地愛,
更要有為之計深遠的智慧。
要知愛需要自由的空氣,更需要放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