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職場心理:總是事情「忙不完」嗎?一篇「文章」告訴你,你是「有效率」還是「瞎忙」!

-01
沒有規劃的努力,都是「瞎忙」

小呂畢業以後換了許多份工作,做過電子廠的操作員,做過五金廠的倉管員,還做過服裝廠的包裝員。小呂說,在基層徘徊久了,也不想努力了。但是,當我問起他最想做什麼工作,他卻答不上來:沒興趣,也沒目標,只是感覺自己做什麼都沒有「前途」。

-02
成長方向是對人生的一次又一次系統升級,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關機重啟。

不可否認,我們初入社會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段迷茫的時間,但是,在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後,我們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結合自己的能力與志向做一個清晰的規劃。
通往成功的路就好比登山,只要規劃好路線,堅持前行,就一定會越爬越高。

大多數人登山的過程,不過是兩種可能:坡度緩一點的那條道,會走得相對久一點;
道路短一點的那條道,會爬得相對累一點。
只有一種人會原地踏步,就是沒有目標的人,
他們在不斷變換起點的過程中同時耗費時間和精力,最容易對生活投降。

當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生活也不知道要給他們什麼回報。
定下目標,才能專注發力。即使是更換行業,也應是在前一份工作積累的經驗上做出的更明智的判斷,而不是盲目「抓瞎」。

-03
你是否覺得自己忙碌,工作卻還是常常追著你跑嗎?
職場上,我們一直我們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以體現辦事效率,卻發現往往什麼都做不好。
在這,推薦給你三個高效率的心法,不再追著期限跑,你會發現把待辦事項通通都劃掉絕非難事。
在了解三個高效率的心法之前,我們先來瞭解「精要主義」:

什麼是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者不求多和全,只求“更少,但更好”。
精要主義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對的事情。

它也不是提倡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張只做必做之事,
盡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從而達到個人貢獻峰值。

精要主義提倡的是要結合你自己的目標,從你所面對的所有事務中,找出對實現目標有促進作用的,
少數真正重要的的事務,並排除不關鍵事情的干擾,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完成這些事上面。
只要這些關鍵事務完成,目標自然就能達成。

比如,明天有一門考試,但是你平常花在這門課的時間不多。為了通過考試,今天最明智的做法,
不是把課本從頭到尾都看一遍,而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復習老師劃的重點上。

精要主義有什麼用?

​決定不做什麼跟決定做什麼同樣重要,對公司來說是這樣,對產品來說也是這樣”——喬布斯
對個人來說,精要主義能讓你離你的目標更近。
同樣道理,精要主義也能讓企業做出更好的產品。

“時間和精力只用於有意義的事”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你再厲害,一天也就是24小時。
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哪裡,收穫就來自哪裡。

大家都熟知的“一萬小時定律”,指的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投入一萬小時,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一萬小時,按一天練習三小時,就是十年。

如果你用十年時間練習演講,那麼你就會成為演說家;如果用來練習唱歌,那麼你會成為歌手。但是,如果既練習演講又練習唱歌,那麼十年後你並不會成為專業的演說家或歌手,而只是一個被稱為“演講不錯歌又唱得好的人而已。

怎麼把精要主義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再忙也要留有思考的時間
“要識別出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

不去思考和總結,就不知道自己做得效果如何,不知道離目標還有多遠,
更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達成目標。

就好比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只是一味的低頭往前走,不抬頭看看路牌,不看看手中的地圖,怎麼知道自己身處什麼位置?怎麼順利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越是成功的人,越深諳這一點,不管事情再多工作再忙,都會給自己騰出思考的空間。
LinkedIn的CEO傑夫.韋納,每天都會留出兩個小時,不安排工作,專注於思考公司的發展問題;
比爾蓋茨每年都會給自己放兩次為期一周的假期,專門用來閱讀和​​思考問題:

●、明確真正的目標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那些有利於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事情。因此,如果沒有明確自己真正的目標,就難以從無數的事務中,找到和自己目標有關的真正重要的事,就免不了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很多的無用功。

“如果我們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類拔萃,那將會是一件什麼事情?”
把自己當前想做的事情,一項一項列出來,然後對著每一項問自己“如果只能做一件事,我會不會做這件?”如果答案是否,就果斷劃掉,直到找到答案是YES的那件事。

●、小進步成就大事情

現在的人,往往崇尚“一夜成名”,他們不是沒有目標,卻是有著不切實際的目標,
做什麼事都追求速成,希望一口吃成胖子。
而實際上往往是這樣,因為目標設得過大,

短期內不可能達到,也看不到效果,所以找不到堅持的動力,於是久而久之就以放棄而告終。

“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須從小處著手,創造動力。
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能給你帶來成就感,從而讓你有動力堅持下去。

然後,運用這種動力創造下一個勝利,再下一個,長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讓重要事情變成習慣

“他們設計一種常規,讓自己所認定的精要事務沿著默認的路徑實現。
正確的常規實際上可以提升創造力和創新性,因為它減少了對精力的佔用。”

重要事情成為自己習慣之前,我們每天總是糾結於什麼事情優先,之後再花時間說服自己勉強去做這些事情。我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要不要做”和“該不該做”的糾纏中,而是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提高時間利用率。

例如,很多人在習慣跑步之前,往往需要花半小時在跑和不跑之間做思想鬥爭,一旦養成跑步的習慣,就不會再糾結這個問題,那麼節省的時間就可以用來跑步或者做其他重要的事情;
又比如,很多人在習慣早起前,時間往往在糾結起床和再睡一會中溜走,如果養成習慣,那麼原本糾結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冥想或者閱讀。
有了正確的常規,每一份努力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時間只專註一件事
“我們沒法做的是同時專注於兩件事情”
我們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情,例如一邊聽歌一邊打掃,一邊開車一邊聊天。
但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同時“專注”於兩件事情。

我們專註一項工作的過程是這樣的:從正常的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精神,逐漸進入全身心投入的狀態。

所以,如果在不同的工作中切換,首先需要從前一項工作投入的狀態中,先收斂回來,再經過集中精神的過程,又一次進入第二項工作的投入狀態。每一次任務的切換都伴隨時間和精力的損耗,效率其實非常的低。因此,最好的高效率做事的方式,就是每次僅專注於一件事,並且完成一個階段後,再去做其他工作。

總的來說,掌握精要主義,甄別出少數重要的事和多數不重要的事,並把時間和精力專注於重要的事,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率的努力,就不會落入“瞎忙”的陷阱。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