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威給女兒的一段話:無論未來從事職業,請一定要持續運動!

今年九月,美國的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日本海地混血的大阪直美與葡萄牙籍裁判拉莫斯(Carlos Ramos)為網球史上烙印了最尷尬、最令人錯愕、也最眾聲喧嘩的一頁。
事發經過是該場比賽主審拉莫斯先是質疑小威接受場邊教練指導予以警告,小威不服怒摔拍再被主審警告,接著小威更上前找其理論,飆罵主審是「小偷」,並指控主審對他是「性別歧視」。
之後,網友論戰不歇、英美媒體評論不同調、台灣主播球評致歉,連國際網協(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美國網球協會(United States Tennis Association)、女網最高機構女網協會(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都罕見地各自表示不同、甚至相互扞格的立場,更有裁判揚言杯葛小威之後的賽事。
這幾天以來,從種族、性別、階級、裁判權威、教練角色、網球運動屬性、跨國運動轉播、國族主義等等面向,都為運動社會學提供了極佳的教材。
性別歧視與女權運動
此次美網女單決賽之所以令人矚目,主要是因為女網史上,僅有三位選手能以「人母」的身分奪下大滿貫冠軍,首先是柯爾特(Margaret Court)在1973年以30歲之姿拿下澳網、法網及美網冠軍;古拉恭(Evonne Goolagong)在29歲時拿下1980年溫布敦;最近一次的就是「克媽」克萊絲特斯(Kim Clijsters),自09至11年每年都有大滿貫冠軍進帳(28歲)。
自從小威在2017年9月產下女兒之後,許多網球迷無不希望她能加入這難得的行列,畢竟母職,是多少女性運動員(或女人)所難以戰勝的生理與社會障礙;尤其當代女網能與她匹敵的幾希矣,已經抱有23座大滿貫金盃的她,她的最大對手應該就是年齡與母職了。
36歲的她,遠比上述三位母親生理上的挑戰來得更為巨大。
2018年7月的溫布敦,復出的小威打入決賽但敗給德國的柯珀(Angelique Kerber),已經令人扼腕,「主場」美網再次在決賽敗下陣,不但留下未竟的遺憾,更寫下網球史最爭議的一頁。
與此同時,2016年在賽前奏國歌時以單膝下跪方式抗議美國黑人民權的前NFL四分衛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除近期在NIKE著名口號「Just do it」30周年紀念的《瘋狂去夢》(Dream Crazy)廣告中擔綱主角之外,最後一段也這樣借小威鼓舞著有瘋狂夢想的你我:
如果你是個來自康普頓(Compton)的女孩
別只是成為一個網球選手
成為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吧!
小威她拿下許多人難以得到的成就,再加上她身為運動員、黑人、女性、母親、康普頓、美國夢等等集於一身,能統領多種面向的平權議題,帶至新的境界。
只是這次的性別平權自重,並沒有讓她所想的女權實現,而是受挫,無非可惜。
可是我們仍然對她抱有很大的期許,那要小威壓下恣意妄為,畢竟,她可是那個能得到更多更大成就的小威阿!
卻反而讓她口中的女權遭受反挫,實在可惜;如果我們對她仍有所期許,那就是小威不能再恣意妄為,因為,她可以成就更大、遠超過網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