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入園前孩子必須掌握的十種技能!讓你家寶貝都具備吧!

入園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第一大挑戰。這種挑戰更多的是對生活習慣、安全感、情緒管理能力、處理事情能力等諸多方面的挑戰。

 

在入園前,孩子需要具備下面這10種能力:

1.建立有規律的生活

2.建立基本的時間觀念

3.學會自己吃飯

4.學會自己上廁所

5.學會自己睡覺

6.學會控制小脾氣

7.學會“想玩玩具好好說”

8.學會自我保護

9.學會和小朋友一起玩

10.學會和媽媽說再見

(source: pixabay)

 

這些能力都分別要如何培養呢?

1、建立有規律的作息

您可以和老師確定幼兒園的時間表,並按照這個時間表來安排孩子在家中的作息,其中尤其要注意起床、吃早飯、吃中午飯、睡午覺這四個時間點。如果這個時間表和孩子平時作息習慣差距較大,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個星期把作息向幼兒園時間表靠攏一點,待孩子適應後,再做調整。

2、建立基本時間觀念

孩子的拖拉磨蹭是最讓家長頭疼的現象之一。看著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孩子卻還是穿穿衣服愣愣神,吃吃飯愣愣神,絲毫不管自己馬上就要遲到了。

所以,家長需要在約定時間時,儘可能和孩子約定確切的時間,比如“8點整咱們出門”,但不催促孩子,約定的基礎上提前10分鐘提醒孩子,如果孩子依然磨蹭,也不催促,讓孩子自然感受到磨蹭的後果即可。

此外,您還可以為孩子準備1個5分鐘左右的小沙漏當玩具,或者和孩子多玩一些和時間相關的遊戲,比如“讀秒”等,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感覺。

3、學會自己吃飯

就像剛才歪歪兔小會員的例子一樣,許多家長在上孩子上幼兒園前最擔心的問題。孩子追喂、玩喂、看電視喂已經成習慣了,乃至於不這樣就堅決不吃……可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幼兒園老師不可能單獨給孩子餵飯,孩子也可能因為小朋友們都會吃飯而自己不會,被孤立、排斥。

所以,您首先需要明確態度: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吃或不吃,自己決定,但要承擔下午飢餓的後果。如果孩子真的選擇了停止吃飯,就果斷收餐具,並減少午後加餐,讓孩子體驗飢餓。不管孩子如何哭鬧要吃的,都不能滿足,也不能提前做下一頓飯或因為心疼孩子而故意做孩子喜歡的食物。

此外,您還可以為孩子準備專門的餐椅、餐具等(推薦使用分餐盤),或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吃飯、食物的繪本,並讓孩子適當參與到準備活動中,比如幫家長洗菜等,提升孩子對吃飯的興趣。

4、學會自己上廁所

如果孩子臨到上幼兒園,還經常尿褲子、拉褲子,那可真夠讓家長擔心的。其實,因為孩子此時括約肌發育還不成熟,拉褲子、尿褲子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此時家長的培訓重點,應該讓孩子學會說“我要尿尿(拉㞎㞎)”。

所以家長需要讓孩子學會說這句話,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小肚子漲漲的,你就要舉手,跟老師說這句話。老師就會帶你去上廁所啦。”然後在平時用小遊戲來鞏固這句話,並在他真的這樣做時及時表揚孩子。

此外,有些孩子是因為不會穿脫褲子才拉尿的,家長就需要教孩子穿脫褲子的技巧了,在教會後,就不能代勞了,讓孩子自己多練習。

此外,如果孩子是因為沉迷遊戲,才拉尿褲子,家長可以適當地拉長處理時間,並且跟孩子總結:“你看在這麼長時間裡,你都不能玩了,所以肚子漲時一定要說。”

(source: maxpixel)

 

5、學會自己睡覺

學會自己睡覺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獨立性的重要一步,意味著孩子即使和媽媽暫時分離,也可以心態平和地等待媽媽的歸來。此外,學會自己睡覺也對孩子在上幼兒園後儘快適應睡午覺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您可以為孩子舉行一個小小的“獨立入睡儀式”,併為孩子準備一整套“入睡流程”(收玩具-換睡衣-刷牙-洗臉-上床-講故事-睡覺),用儀式感來讓孩子提起獨立入睡的興趣。

此外,您還可以讓孩子選擇心愛的玩偶、毛巾、小被子等物品放在床上,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孩子性格比較粘人,安全感較差,上幼兒園後這個“依戀物”也可以帶在身邊。

如果孩子依然很不安,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小夜燈,等孩子逐漸適應後再關上。

6、學會控制小脾氣

不高興了就大喊大叫、又哭又鬧、還打人、摔東西……這樣的孩子在家還可能被寵著,但到了幼兒園呢?雖說讓這麼大的孩子變得不動聲色雲淡風輕不太可能,但我們可以用語言來代替上面的行為,逐漸教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但這種“教”可不是罵回去,而是首先把孩子的情緒先疏匯出來。您可以在孩子發脾氣的當下溫和地抱一抱他或者摸一摸他(如果有攻擊行為,一定要及時拉住手),蹲下來認真地看著他的眼睛,然後複述他的感受。當孩子得到家長的認同時,情緒就會好一大半。(如果孩子一時半會冷靜不下來,家長可以讓孩子先哭一會,發洩情緒,而自己就在旁邊陪著)。

然後,當孩子逐漸冷靜下來時,家長需要和孩子聊一聊,傾聽他的感受,逐漸地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情緒。

最後,您還需要溫和地為孩子總結——如果下一次不開心了,就和對方或老師或家長直接說,但不可以打人和摔東西,因為那不僅非常讓人傷心,還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7、學會“想玩玩具好好說”

小朋友與同齡夥伴交往的過程中,除了親密友好,一定還免不了小爭執、小衝突。比如看到同一件心愛的東西,“奮不顧身”地爭搶一番……但這個過程傷感情不說,還很容易出危險。所以家長需要讓孩子在入園前就建立好用語言溝通解決問題的習慣。

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平時多玩一玩這樣的遊戲——我想玩你手裡的東西,就要對你說“可以借我玩嗎?”家長可以假裝不同意,引導孩子主動想出“我們一起玩”或者“我們換著玩”這樣的解決方法,然後再用遊戲來鞏固這種習慣,逐漸讓孩子養成用溝通來解決問題的習慣。

此外,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有搶東西的習慣,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如果有人搶了你的東西,你高興嗎”,逐漸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8、學會保護自己

幾乎每個班裡都會有那麼幾個“沒事找事”的孩子,打一巴掌啦、拉小辮子啦、踹一腳啦……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孩子的自信心就很難建立起來,甚至到了小學後都要遭受“校園欺凌”。所以這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孩子可一定要走好。

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沒事找事”的同學並不是在表達惡意,只是想要開玩笑。那這時家長就需要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對方的行為讓你很不高興,那就要儘可能大聲地說出來,比如“不要碰我!”如果對方還不停手,那就趕緊遠離對方,然後向老師求助。家長可以在平時跟孩子用遊戲來模擬情境 ,加深印象。

9、學會和小朋友一起玩

家庭環境單一,不經常外出的孩子在入園初期容易出現孤僻、不合群的情況,本質上是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時的自我保護狀態。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在入園之前多帶孩子去遊樂場等小朋友比較多的地方玩,提前適應。此外,家長還可以善加利用班級群,與同班同學的家庭建立聯絡,一起出遊或邀請同學家庭來聚會,幫助孩子找到“種子朋友”,減輕入園後的陌生感。

此外,家長還需要教孩子一些禮貌用語,比如“你好”“謝謝”“對不起”“一起玩吧”等。家長在生活中也可以多和孩子做這樣的“社交遊戲”,以幫助孩子加深印象。

10、學會和媽媽說再見

分離焦慮是新入幼兒園孩子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當孩子將離開朝夕相處、貼心照顧的親人,嘗試一整天都在陌生的環境中與陌生的人相處,對於膽小或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在分離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孩子也總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反應。那麼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儘可能避免這種情況,儘量縮短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呢?

其實,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平常心”。幼兒對家長的情緒非常敏感,當家長對某件事感到焦慮時,孩子就自然地認為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從而也感到焦慮了。更別提經常拿“幼兒園”來嚇唬孩子的長輩,更會讓孩子覺得幼兒園是個無比可怕的地方,甚至可能會怨恨父母為什麼要送他去幼兒園。所以,當家長談論到“幼兒園”時,用平常的語氣即可,一定不能“嚇唬”。

(source: childteaching)

 

當孩子入園以後,面對幾乎是必然出現的哭鬧,家長再擔心,也不能流露出依依不捨的表情,也不能躲在角落裡偷偷地觀望,而是要大大方方地和孩子微笑著說再見。您可以和孩子自己約定一個小動作,比如說“拉鉤鉤”來幫助孩子確立安全感。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