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快樂,孩子才快樂,那麼媽媽怎麼才能快樂?
 
		                            
		                        上週,章子怡因為連軸工作,生病缺席《我就是演員》。鋪天蓋地的“章子怡消失的第N天,想她”這樣的帖子,連章子怡自己都沒有想到,臨時的缺席竟然會讓大家覺得“這節目沒章子怡沒法看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章子怡在節目中出演的短片《女兒》,極致的精湛表演感動了無數人。
短片中,她扮演一位女兒被性侵的母親,一邊是受了侵害躲在屋裡不肯出來的女兒,一邊是替罪犯做說客的另一位受害人母親,短短10分鐘的表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她內心無數種複雜的情緒。
別人想用100萬,讓她放棄為女兒討回公道,她拿起錢一張一張數著,全程沒說一句話,房間中充斥著紙片摩擦的噪音帶來的壓抑感,章子怡的眼神和動作裡充斥著憤怒、不甘、崩潰、自責,也就是這短短的十幾秒,讓很多人淚崩,包括導師徐崢。
一個母親,在面對女兒被羞辱,施暴者卻希望拿錢息事寧人時,章子怡將這種克製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種母親的崩潰,在初為人母的章子怡身上毫無違和感。這一次,章子怡不再是身為導師的上帝視角,而是和我們一樣,成為了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章子怡之所以可以將這位母親的絕望全盤托出,與她現實中“為人母親”的角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人都說:章子怡做了媽媽之後,口碑都變好了。
她稱自己為醒醒媽,和汪峰前妻的女兒也相處得非常愉快,甚至繼女微博關注的第一個人就是章子怡。她終於不再是那個寫滿狠意的人,也終於釋放了自己最脆弱、柔軟的一面。
其實,母子關係就是這樣,不只滋養孩子,也會滋養母親。早有研究表明,養育孩子其實也是修復母親內心創傷的時刻。
許多年幼時有依戀問題或親密障礙的媽媽,反而在和孩子親密無間的互動裡,解決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
對很多媽媽來說,養大一個孩子,也彷彿把小時候的自己養大了。當母子關係進入這樣的狀態,媽媽和孩子都會感到愉悅、幸福、滿足。
怎樣才能進入這樣的互動關係呢?
 好的親子關係需要的就是平衡,注重雙方感受,孩子既不需要為父母的體面負責,父母也不需要為孩子犧牲太多。
1
 母親快樂,孩子才快樂
 對於媽媽如何儘自己的職責,人們時常有個誤區,認為她們完全犧牲自我,孩子才能獲得滋養。
其實並不是,研究表明:孩子尊敬並情感親近的媽媽,往往是有完整自我且富有個性的。而且,早早提醒孩子,要適應成人社會的規則,對孩子的個性養成,其實有極大的好處。
戚薇一直堅持自己帶孩子,她和女兒Lucky的關係十分親密,一同分享化妝小工具時儼然小閨蜜。
 戚薇在節目中透露過,她有次出門,穿了件很漂亮的裙子,女兒非常喜歡,拉著不肯放。
她的選擇是:不能因為她苦惱,因為她小,就脫下來給她,讓她覺得全世界都該圍著她轉。如果她喜歡,可以當做一個獎勵,買件屬於她的裙子送給她。
戚薇給女兒營造了這麼一個自然空間,將她當做預備成年人來對待,教會她規則、要求她付出、鼓勵她適應,而不是用娃娃音和溺愛,將她隔絕在和真實社會隔離的“寶寶世界”裡。
2
 母親的角色≠放棄自我
 劉燁的太太安娜,曾在採訪中談到育兒經,說要孩子習慣大人的生活。比如他們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帶他們去度假,並不是抱著想讓孩子們見世面的目的,只是大人想度假了。
“想要媽媽放棄野餐,去公園陪你?親愛的,那咱們得談好條件,我陪你一次,你也得陪我一次。”
這樣的觀念,在國內聽起來頗為離經叛道,但在法國卻十分平常,巴黎的女人們不會因為增加了媽媽的角色,就捨棄掉工作、豐富的業餘生活和度假。她們會適當照顧孩子,但也同樣注重培養孩子去適應大人生活和社會規則。
許多女性在成為媽媽後,會不知不覺用媽媽的角色替代自我,所以即便她們很愛孩子,她們也很難快樂起來,因為她們感覺不到自我了。
章子怡在當了媽媽後,很快便投入工作,她非常享受拍戲和參加節目的時光,但只要一有空閒時間,也會陪著孩子睡覺、玩耍,她的人生答卷裡寫著:我擁有選擇權。
好的親子關係從來都是,媽媽擁有選擇的權利,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