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尊重自己,誰會理睬你!

說起便利貼女孩,你對她是什麼印象?
通常說道沒有界線的人,第一聯想到的可能是退縮、或是缺乏自信心。
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了,導致收到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無法開口拒絕,不只心情不情願、也容易太勞累。
或是明明是別人的錯,卻總是先檢討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把事情做好、或沒把話講好,才會讓結果不如預期。
而他們可能會有的心理感受:
自責:都是我錯吧?
無力感:不管我做什麼,大家好像都沒看見?
隨和:配合大家比較好吧,我好怕爭吵的場合。
退縮:別人會稱讚我,一定只是場面話……
便利貼女孩
在工作上,主管常常臨時交辦給她許多工作,讓她無法準時下班,必須加班才能把事情做完。
有時,辛辛苦苦完成報告,遞交到主管桌上,主管看沒兩行便開始數落:「這麼爛的行銷方案,會有人買嗎?妳有沒有市場敏感度啊?」
面對主管的質疑,不論惠蓉有多麼堅定的立場或有利的數據,她第一時間都是連忙道歉,常把「對不起」掛在嘴邊。
此外,惠蓉很害怕自己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若同事詢問她的意見,她總是笑笑地說:「大家覺得好就好,我都可以。」
或者,「這個我不懂,你還是問問其他人吧!」甚少提出自己的觀點。
任何人請她幫忙,她幾乎都會答應。
如果對方肯定惠蓉的努力或付出,惠蓉又會抗拒,推掉對方的善意,完全收不下任何的稱讚。
她就像蠟燭,不斷地燃燒自己,點亮別人。
而組內的前輩看惠蓉好欺負,就經常擺爛,把自己的工作移花接木到她身上,惠蓉也沒有捍衛自己的權利,沒有向上級反應,便默默把工作做完。
等到開會時,前輩又搶著邀功,誇誇其談自己的豐功偉業,彷彿幾天幾夜爆肝、熬夜的人是他,不是惠蓉。
面對這一切不合理的對待,惠蓉總是以大夥都是一家人,不需要太計較帶過,甚至連生氣的念頭都沒有。
長時間和自己的感受斷裂,讓惠蓉的內在一直是匱乏的,她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地釐清自己的想法、做些快樂的事情,滋養自己。
對自己有許多的懷疑,總覺得別人比較優秀,自己是添麻煩的那個人。
她知道自己不快樂,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很怕自己說出來會傷了別人,心中有很多的擔心。
便利貼女孩的迷思
這類型沒有自信、總以他們意見優先的人,內心常有兩種典型的迷思。
一、我不應該讓別人不開心
因為「不想看到別人不開心」,以至於她無法明快地做出拒絕,總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皺眉,而做出妥協。
在心理學中,人們為了生存,會發展出一套防衛機轉,以避免或減輕心理上的痛苦、緊張或焦慮。
特別是自信較不足的人,由於自我概念較為負面,缺乏對自己或生命的意義感,因此他們會把外界的眼光或評論當成是自己的核心觀點,分不太清楚內在經驗與外在現實,經常會融合在一起。
把別人的不開心,都當成是自己的責任。
二、設立界限,就是難搞的人
另一個卡住惠蓉讓她承擔過多的責任的信念,便是她擔心一旦說出自己真實的期待或需要,就會被貼上「龜毛」、「機車」、「奧客」⋯⋯等難以相處的標籤。
其實,擁有健康的心理界限和堅持己見、毫不退讓是兩碼子事。
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不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有能力清楚地表達。
可是堅持己見,就是完全的自我中心,不在乎他人的處境與狀態,一意孤行,絲毫沒有轉圜的餘地,才會被冠上「難相處」的帽子。
這兩者之間還有很大的模糊地帶,需要視情況而定,可是對自己較沒信心的人,他們的思考會比較僵固,一旦認定了就很難有鬆動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陷入「全有全無」的二元對立思考中。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害怕被眾人孤立
然而,在這些信念背後,有一個最大的恐懼,以致於惠蓉就算發現自己的想法有缺陋,她仍然很難做出改變。
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害怕被孤立。」
心理學相信當事人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當時他認為最合適的做法,在那樣的情況下,會發揮最大的極限,因為人都是趨樂避苦。
看完了惠蓉的故事,回到你身上,你也是一個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困難,害怕衝突的人嗎?
每一次只要意識到對方快生氣了,就配合對方的做法,壓抑自己的感受?
或許,你可以想一想,這麼多年下來,你使用這個策略,真的有讓自己活得比較快樂、滿足嗎?
還是你覺得愈認真、反而愈挫折?
很可能你以為的「以大局為重」,看在別人眼中是「懦弱無能」的表現。
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要和別人吵架。
但是你不說出自己的看法,別人只會把你當背景,更不會因此喜歡你、接近你。
也就是說,你想要的不可得,你不樂見的卻一定會發生。
既然沒人敢保證,在關係中怎麼做一定不會被孤立,倒不如讓真實的自己有機會出來呼吸,至少你還保有自我,可以當自己的啦啦隊。
仔細想想,如果你不是非常的在乎別人的想法,那其實沒人有辦法排擠你、孤立你,把你丟在一個痛苦的位置、尷尬的關係中。
所以只有你先尊重你自己,才能去要求別人也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