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4件事!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4件事,趕緊分享出去!」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位女性朋友是某公司高管,每天上班應酬很忙,有時晚上11點多回家時,孩子已經睡著了;即使有時提早2,3個小時回到家,但不是忙著接電話,就是因為太累而不想動。所以,她和孩子經常性的“親子互動”情景是,孩子拿著玩具到媽媽跟前,想和媽媽玩,卻被媽媽委婉拒絕。孩子的爸爸回家就更少了,經常出差在外。“孩子現在跟姥姥更親……”這位媽媽有些委屈,但也感覺很內疚,“我們錯過了孩子成長的很多個瞬間……”

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尤其是6歲前親子陪伴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正如日本心理學家詫摩武俊說,從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親子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職業爸媽再忙,晚上也要陪孩子做4件事:

1、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這是成長的基礎

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吃飯、刷牙、洗澡、穿衣、折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跟孩子成長最相關的生活技能。別看這些是小事情,但能直接影響小朋友的自信。義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也說,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打造一個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做自己”的背後,便是自信。

為什麼?年幼的孩子,當他們看到大人們在一旁忙活時,他們常常會衝動模仿和參與,因為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小小的內心已經覺得自己像大人。當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認真而執著地穿上衣服和鞋子、小手拿抹布把桌面的灰塵擦拭乾淨、活動四肢分類整理玩具、揮動短短的小手臂一遍又一遍地企圖整理被單……但凡他們能做出跟大人那樣差不多的或有差的效果,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滿足——一種通過努力而完成工作的勝任感,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而自信。

但是,我們有些家庭,因為覺得孩子不懂或“幫倒忙”而不願意讓孩子參與,所以孩子的自理能力的發展也被耽誤了,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給孩子落下懶惰的習慣。
美國有一位名叫Nikkole的媽媽,不僅培養了自己6歲兒子Lyle超強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把小男孩培養成了家裡的小小男主人。孩子擔負起家裡洗衣服、洗碗、打掃衛生、倒垃圾和做飯等的活兒。有人質疑小男孩年齡小,做的活兒太多,認為Nikkole把兒子當“奴隸”使。我想,包辦的父母才會把孩子養成生活的奴隸。

2、陪伴玩耍,這是智力的溫床

晚飯後,父母們陪伴孩子玩耍的方式很多,有遊戲、玩玩具、看繪本,甚至一起唱歌跳舞都是不錯的陪伴。這些陪伴,有助孩子大腦智力的成長。早在2000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athan . A. Fox曾經研究過一些於生命的早期在託兒所度過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缺乏父母陪伴,沒有從親子情感中受益,他們的腦體積比那些普通孩子的小一些,其中大腦的灰質和白紙體積也小一些。在外在行為上,這些早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在語言發育和社交情緒方面都有問題,智商也普遍會低一些。

親子互動和遊戲,常常是幼兒智力成長的重要因素。為什麼?對一個幼兒來說,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陪伴,與此同時進行的是語言的互動、知識的吸收、眼睛嘴巴鼻子等感官能力的刺激,以及他們在跟父母玩耍時,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得到連結和加強……這一切,都能促進孩子大腦智力的發育。我們常常說,有父母陪伴的寶寶早教,就沒必要帶孩子外出早教,父母才是寶寶智力成長最好的老師,這也說明了“父母”+“互動”對兒童智力的重要作用。

3、行為即命運,培養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做事認真、不拖拉,講衛生愛乾淨,待人接物有禮貌,每天努力進步一點點,對事物保持好奇心,珍惜而不浪費,對別人有愛心有耐心,懂得尊重和傾聽,不怕犯錯不怕失敗,有堅持事情的韌性,從小事情做起、不好高慕遠,誠實守信用……這些便是好習慣。 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命運的影響不容小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相比之下,壞習慣一旦養成便難改,也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做事馬虎粗心,待人粗魯沒禮貌,一遇到挫折就崩潰放棄……馬克.吐溫也曾經說過,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裡丟擲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

有一位媽媽曾經說過一個自己兒子的故事。有一天,鄰居送來了兩個又紅又大的蘋果,一眨眼的功夫,已經被她兒子吃光。她有些惱,但仍舊耐心問:“媽媽也想吃,你怎麼沒留個給媽媽?”兒子的回答讓她大吃一驚:“奶奶說,大人只喜歡吃爛蘋果。”老人不捨得吃,為了哄孩子吃便撒了這樣的謊言,殊不知已經給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大人只吃小孩不吃的東西。這實在是錯誤的教育。

4、睡前溝通,搭建心靈港灣

“今天過得開心嗎?”父母一句話,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自尊和安全感。為什麼?父母的關心,能給孩子帶來踏實——“我是被爸媽關注的孩子”,“爸媽關心我的情況”。養育過小嬰兒的爸媽便知道,小寶寶常常會通過哭鬧博取爸媽的目光,稍大後可能總要爸媽“抱抱”,當父母忙著玩手機時會故意搗蛋……這便是孩子經常需要父母關注的表現。國際著名家庭心理治療師Miriam Chachamu說,父母的關注,能提升兒童自尊心、緩解個人焦慮。丹佛大學心理學家Susan Harter也說,被父母關注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把積極的關注內化,用家長對自己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美國著名前花樣滑冰運動員坦雅·哈丁,小時候母親為了讓女兒成才,對她苛刻冷酷。3歲開始學習花樣滑冰,每天凌晨5點逼迫女兒起床訓練,訓練時尿急了也不能停,鞋子溼了繼續穿,對女兒肆意生氣發火用腳踹……除了訓練,孩子別的都不能做;母親打多份工,更不用說什麼睡前溝通的儀式。當她成了知名的花樣滑冰運動員時,內心的低自尊和骨子裡的自卑,讓她僅僅因為被贊漂亮而隨便找了一個不靠譜的丈夫;也因為內心的低自尊和骨子裡的自卑,涉嫌指示前夫打傷競爭對手的膝蓋,最終被終生禁賽。人生的焦慮和不安全感,讓她燦爛的人生嘎然停止。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4件事,趕緊分享出去!」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Reference:cnread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