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別再傻傻的拍背了!兒科醫生教你正確應對方法!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寶寶吐奶別再只是傻傻的拍背了!兒科醫生教你正確應對方法!」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許多媽媽都遇到過這個問題,剛餵完奶,不過是換了個紙尿褲寶寶就“噴奶”了……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寶寶為什麼那麼容易吐奶呢?
其實,這是由寶寶的胃部發育特點所導致的。我們成人的胃部是賁門肌(胃的入口)比較緊,而幽門肌(胃的出口)比較鬆,所以吃的東西進到胃里以後,不容易發生返流,而新生兒的胃則正相反:賁門肌(胃的入口)比較鬆,幽門肌(胃的出口)卻比較緊,再加上新生兒的胃部多呈水平狀態、容量小,所以如果奶餵多了,或者哺餵姿勢不正確、餵奶後翻動較多等,就容易出現溢奶、吐奶的情況。
溢奶、吐奶的區別
如果寶寶在吃奶時,因為吃得比較快或者哭鬧等原因,導致同時吸入了大量空氣,使得胃內壓力升高,就會將一小部分剛吃進去的奶液擠壓出來,導致胃中的奶逆流回食道,溢出嘴角,或從嘴角流出少量奶液,這就是溢奶。通常溢奶的量比較少,且多發生於剛餵完奶後。溢奶是小月齡寶寶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一般不影響生長發育,隨著寶寶的發育逐漸完善,到了1歲左右時大部分會消失。
吐奶一般是噴射性吐出,而非像溢奶那樣溢出嘴角。如果寶寶是“大口大口吐奶”,在吐奶前有張口伸脖,眉頭緊鎖等難受的表情時,家長就要提高警惕了,當排除了正常的吐奶原因、以及寶寶患感冒、肺炎等可能引起咳嗽的疾病時(咳嗽頻率較高有時也會引起嘔吐),就要考慮是不是寶寶的消化道不通暢或患上了諸如胃食道反流、幽門痙攣等消化道功能障礙等疾病,應盡快帶寶寶到醫院診治。
寶寶吐奶怎麼辦
根據寶寶吐奶的嚴重程度,我們將其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級:
一歲以下的寶寶,餵奶後吐出少量的奶液十分正常,家長要多注意觀察寶寶的狀況,寶寶躺著時要把寶寶頭部墊高15°左右,或者索性把寶寶豎著抱起來。吐奶後,寶寶的臉色可能會不好,但只要稍後能恢復過來就沒有問題。
第二級:
寶寶邊喝邊吐奶就很容易被嗆到,一旦發生嗆奶,家長應採取以下措施:
(1)千萬不要急著把寶寶豎起來,這樣會讓嗆到的奶進入寶寶肺部;
(2)輕微嗆奶時側過寶寶的臉,然後輕輕拍寶寶的背;
(3)嚴重時,讓寶寶俯臥在大人腿上,稍微用力扣拍寶寶的背部,讓奶液流出來。
第三級:
當寶寶出現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及時看醫生:
(1)吐奶特別嚴重,並且呈噴射狀,吐出的東西有紅色。
(2)嘔吐頻繁,且吐出呈黃綠色、咖啡色液體,或伴有發燒、腹瀉等症狀。
(3)因為吐奶,影響了體重及身高的正常增長水平。
(4)寶寶伴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
另外,根據寶寶吐奶的實際情況,可以適當給寶寶補充些水分,但補充水分要在嘔吐後30分鐘進行,因為寶寶吐奶後,如果馬上給寶寶補充水分,可能會再次引起嘔吐。
如何預防溢奶、吐奶的發生
非疾病性吐奶,是可以預防發生的,這裡袋鼠麻麻就給大家介紹6個預防溢奶、吐奶的方法:
(1)在每次餵奶前完成給寶寶洗澡、換尿布等步驟;
(2)不要在寶寶大哭、大笑,或者是等寶寶已經餓了很久之後再去餵奶;
(3)每次餵奶時,盡量保持周圍環境安靜,半臥或豎抱餵奶,能減少吐奶的發生;
(4)寶寶的胃容量有限,一次不要給寶寶餵太多奶;
不同月齡寶寶的胃容量參考:
月齡
參考胃容量(ml)
0~2週
60~80
2~2個月
80~140
6個月
200~220
>6個月
220
(5)寶寶躺著時,稍微墊高上半身,這樣胃中的奶就不易流出;
(6)每次餵奶後的拍嗝很重要,要讓寶寶豎直趴在家長肩上,然後輕拍其背部,幫助寶寶排出吞入胃中的空氣。
袋鼠麻麻有話說:
大部分的新生兒的溢奶、吐奶都是正常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好轉,媽媽們不必過於擔心,通過仔細觀察寶寶吐奶時的表現,如果吐奶量不多(全天嘔吐量<全天攝入量的5%,一般來說是比較安全的)且沒有其他並發症狀出現,則只要耐心地幫寶寶拍嗝兒就可以有效緩解了;如果頻次較高,並伴有異常症狀,那麼家長就需要及時帶寶寶去就醫,以免貽誤病情。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寶寶吐奶別再只是傻傻的拍背了!兒科醫生教你正確應對方法!」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