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角色很重要,好的教育可引導孩子往正向人生道路前進!

“養不教,父之過”,這是老祖宗的經典語錄,現在許多三歲娃也會背了。老祖宗告訴我們,父親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可是,在中國,卻有一個痛心的公式:中
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爸爸去哪兒了?
作為孩子的領路人,父母共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遊樂場、家長會、家庭教育培訓課……幾乎找不到爸爸,“媽媽”簡直就是“家長”的默認值。
父母在育兒上不像操作機器,有標準的使用說明書。大多數父母都是“無證上崗”的新手。年輕父母很迷茫,在孩子人生奠基的過程中,究竟各自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傳統的“女主內,男主外”模式,是不是真的就該拒爸爸於教育子女的大門外?
很多爸爸不知道怎麼做好爸爸,更多的爸爸以為爸爸在家庭里只要甩點鈔票給你穿衣吃飯就可以。
有了二寶後,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爸爸”,不應該只是一個孩子給我的機械稱呼,更應該有著溫暖的情感,力量的支持,堅定的陪伴。
父親的角色往往意味著承擔更多的責任。在妻子的眼中,丈夫是家的支柱。在孩子眼中,爸爸的肩膀比媽媽的寬。所以,在教育孩子這門大課題下,父親應該付出更多心思與心血。
爸爸的陪伴激發孩子創造力
在成為一個爸爸之前,我在國外做過育兒交流。通過對比,我發現,中國的孩子踏實、認真,會得多,贏在起跑線上。國外的孩子一開始並不如中國的孩子,但在少年時期出現趕超,甚至有令人震撼的蛻變。
作為父母,我們能保護他們的前半生,但他們的後半生,我們愛莫能助。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適應複雜的社會,最終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裡面的關鍵詞是,後勁。
我們知道,孩子長大之後,在知識體系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創造力會讓他們在競爭中更有後勁。國外的專家研究發現,孩子的創造力旺盛與否,與童年的教育息息相關。甚至有父親的教育能讓孩子擁有更多創造力的說法。男性天生具有的“破壞性”,會讓孩子學會打破陳規,大膽嚐試和創新。
對比父母的教育差異,我們不難發現,母親的偉大之處在於,在於耐力與持久力。媽媽們個個都是超人,抱孩子幾個小時不喊累,但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模式更具冒險精神。無論是孩子拋舉的動作還是鼓勵孩子勇於嚐試方面,這些潛移默化的陪伴,都會支撐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很遠很遠。
爸爸建立的規則幫助孩子塑造個性
孩子的教育由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共同組成。在孩子個性的塑造方面,家庭的成效會優於學校,父親的成效會優於母親。
在孩子5歲左右的時候,會產生愧疚、害羞、羞恥等高級的情感。規則感最適宜在這時候建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媽媽是不適合跟孩子建立規則感的。因為媽媽與孩子經曆過一個共生依賴的過程。建立規則感,就是爸爸上場的時候了。被媽媽養在溫室的幼苗,需要爸爸帶出來曬太陽吹風了。
男人偏理性,女人偏感性,在個性的教育上,母親擔心孩子惹麻煩,而父親不怕孩子惹麻煩。人這一輩子,總有很多虧要吃的,母親鼓勵能不吃就不吃,平安是福,父親鼓勵能早吃就早吃,晚吃不如早吃。
這就是區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被燙過才知道火的威力,摔過大跤才知道如何去避開危險,外面的世界永遠缺少家庭的溫情,我們不鼓勵從平平安安到一蹶不振,而是跌跌撞撞成長然後擁有在小挫折中積攢力量,或者在大挫敗里穀底反彈的能力。擁有這樣的能力並不意味著希望孩子用上,父親仍舊有一顆平安是福的心,但也會教會孩子不懼生命衝撞的道理。
不論男孩女孩,都可以從父親那里學習自信、堅強和理智的品格。
爸爸的氣質引導孩子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性角色的健康樣板。對於男孩,媽媽是沒法樹立陽剛氣質樣板的。男孩與媽媽太深的糾纏,會助長“媽寶男”的形成。對於女孩,爸爸的陽剛氣則會給她帶來可信賴的安全感。
爸爸在家庭教育上的參與,也是孩子感情的啟蒙與認知的必須。男孩通常會複製父親對待母親的模式,女孩則會依父親為藍本去尋找另一半。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當父親擁有更多的擔當,為家庭付出更多,更容易給孩子一個五彩的世界。當父親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會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溫情與權威。
在兒女面前,爸爸愛護和照顧好媽媽,有利於將來子女奠定正常的婚姻觀。
同時擁有父愛的孩子,一定更幸福。
“父親的教育,勝過十個母親,一百個老師”,聽起來口氣好大?
我們並不是要與母親和老師搶功,不是要否定母親和老師的重要作用。主旨是強調父親的力量,點出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的獨一無二的作用。
我們只是希望每一個爸爸都來重視自己的力量,為家庭傾注更多的心思,給孩子更多的愛。有了爸爸們的積極參與,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老師們大可以長舒口氣,媽媽們更可以偷著笑——多出的時間不妨打扮得漂漂亮亮,與閨蜜好好享受不用“相夫教子”的輕鬆時刻吧。
我們承認,有一些方面的教育,母親會比父親更適合做,也做得更好。但爸爸不再躲在電腦和手機背後以後,媽媽們的壓力也會隨之減輕。改變“缺失的父親”現狀,利於打破“焦慮的母親”的魔咒,把孩子從“失控”拉回到正常軌道上來。
爸爸,請和孩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