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孩子內心真正熱愛的、並為此做出決定的,才是最珍貴的!

周末帶年糕去吃自助餐,看到一對父母帶著一老一小用餐。

孩子大約五六歲,自己挑選了白切雞、紅燒排骨等。

孩子媽媽看到了,立刻開始“教育”孩子:“你傻呀?這麼貴的自助,還吃家里天天能吃到的,快去拿三文魚、基圍蝦,不然虧大嘞。”

一旁的孩子奶奶覺得很有道理,順手把孩子的盤子放到旁邊的空桌上,又去端回來滿滿一大盤“高級貨”。

看著孩子和孩子奶奶皺著眉頭,努力往嘴里塞“高級貨”,周圍人憋到內傷。

真是心疼這個吃著三文魚和基圍蝦的孩子。

上班時候和大家說起這個,一個同事也講起自己以前的一件事。

有次特地抽時間帶孩子去了市內最豪華的遊樂場,結果孩子一進門就被造型奇特的滑梯吸引住了,對其他遊樂設施不聞不問。

在她的“循循誘導”下,孩子心不在焉的把遊樂場里的所有遊樂設施玩了個遍。期間,孩子好幾次想回去滑滑梯,都被同事“適時”攔住了。

出了遊樂場,她問孩子最喜歡玩什麼,孩子回答:“滑滑梯……”

同事說:“當時能想到的就是,既然已經出錢買了遊樂場門票,如果不把所有的東西玩個遍就‘虧了’。”

其實這樣的事,也在她自己身上發生著。

她媽媽特別喜歡吃榴蓮,她恰恰相反。

有一次水果店搞活動,她媽媽買了一盒回家,讓她也嚐嚐。她實在接受無能,就再三推辭。

她媽媽脫口而出:“你真不識貨,這麼好吃又有營養的東西不吃。你表妹就比你會吃,一個人能吃一盒……”

吃自助餐,拿最貴的才劃算;玩遊樂園,全玩一遍才不虧;吃個水果,你也得挑“有檔次的”才“識貨”。

把這些零碎的小事堆在一起一看,突然覺得,我們是不是活得太“計較”了?

心里那個打得劈啪作響的算盤,把什麼都拿來估個價,評判標準只有一個:金錢第一。

但是美食帶來的享受、喜歡某件事物帶來的快樂、甚至個人的喜好選擇,真的沒有“價格”重要嗎?價格一定等於價值嗎?

在計較“劃算不劃算”的時候,我們總是忘了問問孩子,什麼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又忘了問問自己,我真正想給孩子的是什麼;真正想把孩子培養成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對花出去的錢斤斤計較的時候,請先問問自己,在決定做這件事之前,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帶孩子吃自助,是希望他吃的開心;

——帶孩子去遊樂場,是想他玩的開心。

可吃了更貴的三文魚的孩子,並沒有更開心;玩遍了整個遊樂場的孩子,念念不忘的只有滑梯。在跟著父母做得失選擇的時候,學到的只是哪個“更劃算”,而不是哪個更重要、更有意義。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段子——

兩個孩子聊天,一個孩子問:“為什麼大人不挑食呢?”另一個孩子說:“因為大人買的都是他們喜歡吃的呀。”

帶孩子去吃自助,本意不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做主,挑選他們喜歡的食物嗎?

但父母卻以成人世界的思維,去給每種食物定價。要吃到回本,就得吃最昂貴的食物。不惜把孩子的個人喜好剝奪得“體無完膚”。

長此以往,孩子喪失的不是自己的味覺,而是愛的能力。

當我們利益至上,把每件事都和金錢掛鉤,然後自動進行數據比對,用最精確的算法折算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

最後照著算出來的結果嚴格執行。成人自認為完美無缺,其實,整個過程中,缺的恰恰是理解孩子的心。

尊重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望,教他學會做真正值得追求的事情。這才是我們帶孩子感知生活美好之外,要真正教會他、也教會自己的既深奧、又淺顯的日常課程。

前陣子帶年糕去上海迪士尼,3歲的小家夥,哪裏知道什麼是“劃算”。那些需要長時間等待才能看到的炫酷表演、花大價錢買了快通卡才能免排隊的項目,年糕根本不感冒。

人家隻喜歡沒什麼人氣的迷宮,喜歡在路邊看看花車表演,喜歡買個冰淇淋吃吃。

但我並不覺得就“虧了”呀,這次出行的目的不就是想帶他去看看麼?那麼,他喜歡的,就是最好的。

現在再問問自己:排骨和三文魚、滑梯和其他遊樂設施、平價水果和榴蓮,什麼才是最貴的?

答案是:孩子內心真正熱愛的、並為此做出決定的,才是最珍貴的。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